地球的內部為什么是巖漿?難道以前的地球是太陽?

很高興能夠回答您提出的問題。

地球的內部結構特征,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地球是個均質結構,但卻無法解釋火山、溫泉等現象的發生,近代以來,人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才逐漸明晰地球的內部結構。現在統一的觀點,是地球的內部分為三個同心圓層:地殼(平均厚度17公里)、地幔(平均厚度2800公里)、地核(平均厚度3400公里)。

地球內部溫度的分布情況

從溫度的分布看,基本上呈梯形,即從上至下逐漸升高狀態。在地下100千米的地方,溫度就達到了可以融化巖石的1000攝氏度,再往下是半凝固的巖漿,在地幔與地核交界處,溫度達到2800度,到地核的內部,溫度甚至達到6000度,超過了太陽表面的5600度。

地核內巖漿的狀態

從火山噴發的巖漿可以了解到,地核內部是一種成分復雜、溫度極高的硅酸鹽熔融體,既像液體一樣自由流動,又像燒化的玻璃一樣堅硬緊密。巖漿的成分主要以硅酸鹽為主,其中二氧化硅含量占30-80%,其它的成分主要有三氧化二鐵、三氧化二鋁等金屬化合物和少量的揮發性氣體。

巖漿如何形成

通過對地球形成機理的研究,人們逐漸發現,地球是幾十億年前無數環繞太陽運行的小行星相撞后,由相互引力的作用積聚形成的。這些小行星中包含許多質量大、運行速度快的,相撞之后釋放巨大的能量,使剛形成的地球呈現一個“火球”的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表面的巖漿逐漸冷卻,經過幾十億年的演變形成了現在地球的面貌。從觀測情況看,地球內部的巖漿溫度現在也在慢慢地變低,大約再經歷幾十億年就會完全冷卻。那么地球內部為什么沒有迅速冷卻下來呢?這得歸功于地球內部巨大的壓力,使得原子變得非常活躍,越往深處,壓力越大,原子就越活躍,溫度就越高。如果巖漿比作人的血液,那地核就是心臟,地下的壓力就相當于血壓,巖石之中的縫隙就相當于血管,一旦壓力過大,血管會破裂,同樣巖漿也會順著因與圍巖密度差異大而形成破裂的縫隙流出地面,形成噴發。

現在地球表面能夠維持這樣的狀態,真得感謝我們地球適宜的質量和體積。如果再大一些,則內部的壓力會變大,地表溫度就會上升,將不適宜生物生存。如果再小一點,地球的溫度將降低,引力也會變小,不能維系住現有的大氣層,將會變得像月球一樣荒涼。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巖漿是由于地球形成時大量行星撞擊形成的,地球初期也不是太陽,地球內部也沒有核聚變或者核裂變。

9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那么大的一個球天天那么轉內部能不熱嗎

  2. 內部是空的,空氣球原理

  3. 所謂的科學家是怎樣知道地球由地殼,地幔,地心組成?他們去過?

  4. 不要感謝了,是人太矯情,你說的環境只是不適合人類,并不代表不適合其他物種

  5. 一切都是設計好的

  6. 依照常理分析,火山噴發,地球內部漿涌向地表,說明地球內部熱壓力澎漲是在增強造成的結果,巖漿從內部向地表傳送,也說明能量是一種持續轉移,從動態的理論來說,也說明地球內是有持續的熱量引發機制。如果認為地熱是之前碰撞引發并殘留下來的結果,那必然是一個能量的降解過程,是不會造成一種高能量的澎漲壓力,也就是說,碰撞熱力理論是不可能支持地球內部熱壓力持續存在的,唯有引力壓力才能支持熱力的引發和持續的存在,這一點物理實驗中壓力發熱是有跡可尋的。

  7. 地球是太陽掉下的一塊肉,我們是太陽的子孫。

  8. 是誰拿溫度計測量地球內部溫度的?站出來說話[發怒][發怒][發怒]

  9. 都是瞎猜誰知道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