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高等教育的初衷就不是培養具有創造力的頂尖人才。
我們高等教育的初衷是培養一大堆合格的工程師,而不是頂尖的天才。
培養“天才”是需要土壤的,土壤是什么呢?
就是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天才的個性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充分尊重天才的個性。
不過這有一個問題,怎么樣可以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天才呢?
答案是沒有辦法判斷。
所以,想培養天才,只能創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天才自己如囊中之錐一樣,破囊而出。
以飽受詬病的美國高中教育為例,大家都知道美國公立教育推崇的是快樂教育,所以很多公立高中學生其實學不到多少知識。
這確實是真的,但是只是事實的一面;而事實的另一面則是美國公立高中也提供相當高深和專業的課程,這一部分課程的成績甚至可以帶入學生的大學部去,比如一個學生在美國高中階段就選修了微積分和高等數學,那么只要考試合格,微積分和高等數學到了大學部,這個學生是可以申請免讀的,因為他高中階段已經學習完了。
這種課程其實就是為真正的天才準備的。
但是代價就是一個天才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幾十、上百甚至成千上萬個普通高中學生變得連二元一次方程都不怎么會解。
這種教育模式會造成“兩頭多,中間少”,就是天才的科學家多,反智的普通人多,可中間的普通工程師、普通科學匠少;
發達國家是通過什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新移民,發達國家通過自身國家良好的社會環境、福利以及收入“割韭菜”,割廣大欠發達國家的韭菜,別說美國,就是日本,這些年普通科學匠這個階層里華人比例也越來越高了。
而大陸作為最大的發展大陸家,顯然不可能走這樣的教育路線,我們走的是“扼殺天才,批量生產合格工程師/科學匠”的教育路線,尤其是高等教育。
說實話,我們目前的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真的會扼殺天才的,但是在扼殺少數天才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大量培養合格工程師/科學匠。
所以我們這種模式下,真正具有創造力的天才科學家稀少,但是同樣的,反智的普通人也少,多的是中間階層。
這兩種教育模式其實很難說誰好誰好,因為最近這些年發達國家也在反思它們的教育模式是不是有問題;我們也在反思我們的教育模式,我們也在嘗試改變一些教育思路,希望能培養出我們自己的天才科學家。
大陸教育水平高不高不知道,但是質量差是真
我!!!美國很多科學研究根本不會對我們公布好不好!大陸現在只不過是用最低成本的方式培養更可能多的高素質國民!
我來答一波,我們國家真正開始大面積的發展社會教育才四十年,第一波人才才到各行各業的主力位置上,正是開始厚積薄發的時候,諾貝爾的平均獲獎年限是多少?現在一波獲獎者都是為上個世紀的研發成果摘桃子,那個時候我們大部分人才不是在上山下鄉,就是在廣大的農村天地里剛剛出生。人家提前了上百年是正常的,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試看二十年三十年后,在應用科學領域大陸絕對會追上來。
其他內容我贊成。我們教育出來的人,反智的也不少。
我們是應試教育。填鴨式的,被動的接受,完全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怎么能和他們比呢?
你這回答是最正確的,還有一點我們高校教授受教育程度不高,現在很多教授本身文憑就只有本科文憑,怎么教出好學生呢?歸根結底還是底子太薄,人的生長周期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頂尖的天才走的不是普通教育路線,參見中科大少年班。
專業,謝謝分享
科技創新需要積累過程
我個人認為我們在高科技創新方面是屬于導向型的,由國家或市場引導。而缺乏全民自發性的創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