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東西它個頭小小,相貌平平,卻深受男女老少喜愛?
沒錯!就是瓜子!
瓜子可是能與辣條并肩而立的零食界扛把子,閑聊嘮嗑來兩把,追劇看番來兩把,就連各種節日的餐桌上也都少不了它!
快說,春節期間,你的嘴嗑起泡了沒?
這瓜子不嗑則以,一嗑就停不下來,嗑起泡了都還想繼續嗑,這是為什么呢?
瓜子真香?
是因為瓜子好吃嗎?的確,瓜子是真香啊!只需要經過最簡單的烘炒,就能散發出超強的誘惑力!
而且,瓜子不僅味道“香”,營養價值也是“真香”,
瓜子富含脂肪酸、蛋白質、維生素以及鉀、磷、鈣、鎂、硒等微量元素,都是人體必不可少的。讓人愛上它不是理所當然嗎?
嗑瓜子的“獎勵機制
”除了味道美,營養高,瓜子讓人上癮還有其他原因,不知道熱愛瓜子的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明明嗑到嘴唇磨皮,口干舌燥,卻依然控制不住將手伸向瓜子。
到底是什么樣的魔力,深深吸引了瓜子愛好者?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談大腦的 “獎勵機制”了。
大腦“獎勵機制”與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密切相關,當我們的某一決策在付諸行動之后,如果達到預設目標,大腦就會向負責決策的區域發出獎賞信號,獎賞通路上的神經元激活,促使人體分泌讓人感到快樂的激素,
人體能產生多種與快樂、安全感和成就感有關的物質,最常見的是快樂“四大金剛”: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內啡肽、催產素,
當我們完成了預設目標,作為獎勵,大腦就會增加此類激素的分泌(主要是多巴胺),讓人感到滿足和成功的喜悅,
巴胺:產生快感;去甲腎上腺素:帶來激情;內啡肽:負責取樂或鎮痛;催產素:協助戰勝困難;圖片來源:大陸知乎賬號 生物流 神經心理學博士后
這個過程中,有這么幾個關鍵步驟,首先要確定預設目標,再實施決策,最后完成目標,才能有效激發大腦的獎勵機制。
對照以上過程,我們將“嗑瓜子”進行動作分解,劃分成嗑瓜子殼,吃瓜子仁,吐瓜子皮幾個步驟。
其中,吃到瓜子仁就是嗑瓜子的預設目標,為了達到目標,我們需要克服一個小小的障礙——瓜子殼;于是,我們實施決策——取過瓜子,送到嘴邊,用牙齒磕破瓜子殼;最后達成目標——吃掉瓜子仁,任務完成,獲得滿足感,
直接吃瓜子仁它不香嗎?圖片來源 pexels
這簡直太容易了(相比吃核桃),只需要克服一點困難(牙齒輕輕開合),就能順利完成目標(獎勵非常及時),觸發“獎勵機制”。
不過半秒鐘,就能體會征服困難的成就感,這讓很多人忍不住一再重復嗑瓜子的動作,就這樣越來越上癮,
嗑瓜子歷史深遠
對嗑瓜子上癮的可不止今天的我們,早在北宋初年,嗑瓜子這一活動就已經出現了。
到了明代,嗑瓜子開始流行起來,甚至還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皇室娛樂,
而到了清代,嗑瓜子的地位已經跟今天的奶茶差不多了,
隨著嗑瓜子的流行,瓜子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
現今是葵花籽當道,但西瓜籽才是瓜子界的鼻祖。
晚清之前都是西瓜籽獨占鰲頭;到了晚清,南瓜子開始流行;民國時期,葵瓜子后來居上,獨占鰲頭,一直盛行至今,
這樣看來,嗑瓜子這事兒不僅老少喜愛,還是古今流行,不單是我們,古人早已拜倒在它的“石榴裙下”。
古時一嗑,上癮至今吶!SO,今天你嗑了多少?春節你還準備嗑幾斤?
蝌蚪君提醒大家,幾斤的瓜子的含油量還是挺高的,從健康考慮,還是要管著點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