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央視《舌尖上的大陸》紀錄片,讓大家見識到了大陸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近翻出的這部早在幾十年前,日本攝制組來到大陸拍攝的紀錄片《大陸之食文化》,雖然畫面風格古早,但內容相當有趣,記錄下了當時大陸人的街頭小吃、家常便飯以及頂奢硬菜。
日本人對待這個紀錄片還是相當認真的,策劃是以“萬字醬油”聞名的食品公司龜甲萬株式會社,拍攝則由紀錄片團隊巖波映畫制作所負責,
咱們作為被拍攝者,也不含糊,拿出了真功夫,為漂洋過海而來的朋友們傾情展示。
當年,這部紀錄片還曾在日本飛往大陸的飛機上放映,向來華游客介紹大陸飲食文化,宣傳效果拉滿了,
由于技術原因和時代審美,模糊樸素的畫面跟今天的精致美食濾鏡無法相提并論,沒有打光,色彩不夠鮮艷,但,是不是想立刻擁有一臺能聞味兒的行動電話?
家常豆瓣魚
更加沒想到的是,狂丸雖身為吃貨,但這部片子里,竟然還有不少之前沒吃過的菜,
話不多說,先上一盤一品豆腐:里面有海參、干貝、蟹黃等八種珍品原料,還點綴了梅蘭竹菊這樣的風雅圖案,屬于以做工精細著稱的孔府菜。
本幫菜“蛤蟆鮑魚”,雞肉(有時也會用鱖魚肉)和鮑魚一起拼成蛤蟆形狀,絕妙混搭。
猜猜這又是啥?是的,下面這個正是聽說過、但從來沒見過的熊掌,
當然,劃重點,現在吃熊掌是犯法的!以前的鏡頭,看看就好。
紅燒之后,它長這樣??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有點疑問:好家伙,幾十年前我怎么沒有這樣的生活水平?
是的,其實以上的菜式,都來自故宮附近的仿膳飯莊,顧名思義,仿的是御膳房,最初也的確是清宮中的御廚開辦,這就是傳說中的宮廷菜,
沒吃過的菜式還不止上面那些,頤和園中的聽鸝館,在這次拍攝中也使出了看家的功夫:
“金魚臥蓮”,小小的皮蛋,化身成大菜,
“宮門奉魚”,也稱為“宮門獻魚”,兩種顏色,兩種味道,傳說是康熙皇帝親筆命名,也是清宮遷大典中的必備菜肴。
最絕的來了,“活吃昆明湖魚”,整個烹制過程只有約4分鐘。不過,這樣的“活吃”,就跟熊掌一樣,如今已經消失,聽鸝館也早就不再承接這樣的全魚宴了,
除了這些頂奢宮廷菜,紀錄片中當然也有很多更貼近老百姓生活的菜式。
說到涮羊肉,東來順當年就每天排長龍大隊了:
真·手切羊肉,當時的技術一點不差,
在排隊人數上,全聚德也不甘示弱:
隆福寺的早點店,也是門庭若市:
近幾年紅紅火火的炙子烤肉,可以說已經是“老網紅店”了。
當然,攝制組不能全在北京呆著,其他城市的特色菜也沒落下,
上海的“南翔小籠”:
杭州的“叫花雞”:
浙江金華的“金華火腿”:
四川的“麻婆豆腐”:
來自廣東的美食自然也少不了,粥、面、燒麥等等,都在廣州人的固定活動“早茶”里出了鏡:
其他的還有“烤乳豬”:
“臘味糯白飯”,香氣全都溢出了屏幕,
《大陸之食文化》一共有五集,前四集選了北京、廣州、江浙滬、四川這四個地區,分別介紹當地飲食文化,第五集則講了中式料理的烹飪技巧。
包括基本但扎實的刀功:
以及怎么做好湯頭等令人直呼內行的小技巧。
地大物博的大陸,飲食文化也是多種多樣,幾集紀錄片只是管中窺豹,
不過,推薦正在忙著準備年貨和尾牙的人們,來這里找找思路:這些不夠精美的畫面,如實記載了那個年代的風貌,那是父母輩真實的曾經,也是很多人記憶中的家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