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2 月 19 日 12 點 00 分,米聊就此停止服務,
這個先于微信推出的社交產品,終究還是被徹底打敗。
早于微信起跑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在即時通信領域,雷軍對于市場的敏感度是先于張小龍的。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米聊的模式并非首創,而是模仿自國外同類產品,
2010 年 10 月 19 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部一個學生團隊研發出了一款軟體,名為 Kik Message——能夠基于本地通訊錄與聯系人直接建立聯系,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免費短信哈拉的即時通訊工具。
發布僅兩周,Kik Message 的注冊用戶數就超過了 100 萬。
在當時,本來打算做智能行動電話、對移動互聯網行業高度關注的小米團隊,最先關注到了這款軟體,僅在一個月后(即 2010 年 12 月 10 日),第一代米聊便誕生了,
米聊最初定位于跨平臺、跨運營商的行動電話端短信工具,是一款免費的即時通訊工具,只要用戶的行動電話能上網,就可以通過其進行免費的對講功能,
除了語音對講,米聊也支持圖片、視訊、文字、紅包、廣播、視訊電話、遠程協助、屏幕共享等多種功能。
最初的米聊,和小米行動電話、MIUI 系統一起,組成了早期小米業務版圖的三駕馬車,也被雷軍寄予厚望,
雷軍曾在一次訪談節目中公開談到,米聊是繼移動互聯網風口,小米發現的第二個有千億美金市場的機會,
不過,米聊的現實發展情況并不似雷軍期望般美好,
米聊發布之后并沒有立刻成為爆款,之后加入「語音對講機」功能之后,用戶數量也才增長到了 100 萬,
對于當時的米聊而言,需要足夠的發展時間,然而,快速出場的微信并未給米聊發展時機。
微信入場,米聊后退
在米聊推出 40 天后,也就是 2011 年 1 月,騰訊推出了微信,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的做法正好契合了雷軍當年的設想之一,而微信的出現,讓米聊的獲勝概率,變成了 0。
小米官方授權傳記《一往無前》對此描述到——
如果騰訊用 QQ 這個產品來迎戰米聊的話,小米尚有一絲機會,因為 QQ 在行動電話上的體驗過重,不符合移動互聯網短平快的用戶體驗;
如果騰訊沒有犯任何戰略錯誤,選擇用完全相同的產品形態來迎戰米聊的話,只有在它能給米聊一年搶跑時間的前提下,小米才有 50% 的勝算;
如果騰訊在一年之內拿出一模一樣的產品,那么,騰訊的綜合資源是小米的一萬倍,小米將處于完全的弱勢,屆時,騰訊會把全部的工程資源和推廣資源撲上來,小米獲勝的概率將是零。
如今看來,米聊之后的發展也正如雷軍預言般令人唏噓,且無奈。
相比于基于通訊錄關系網的米聊而言,微信的打法更為激進,用戶可以通過 QQ 帳號或者信箱帳號兩種方式注冊,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查詢到,在當時,騰訊 QQ 注冊用戶已經超過 6 億,有效用戶 1.6 億。相比于僅基于通訊錄的米聊而言,微信明顯擁有了快速生長的養料。
另外,憑借語音資訊功能、用戶導流、附近的人等功能,微信在 2011 年 5 月前就積累了接近 500 萬的用戶,用時 4 個月,
在微信幾近快、準、狠的產品迭代進程中,米聊一度無法找準精確的產品定位,在社交功能的推出上屢屢滯后于微信,那些領先起跑的微弱優勢,也被漸漸蠶食殆盡,
米聊終退場
后來的發展,恰如雷軍預料般演進。米聊的結局,雷軍不僅看清,也早已認清。
2012 年 5 月,雷軍公開承認米聊被微信打敗了。
再往后,米聊幾乎再未有什么聲量,米聊 iOS 版在 2016 年 11 月 11 日進行了更新后,該產品近 2 年時間都未再更新;不難看出,米聊對小米公司而言,或許已不重要,關停只是遲早的事,
外界也因此認為,彼時的米聊已經放棄了“掙扎”。但事實上,米聊還想拼一把。
2018 年 5 月,新米聊再次出現在大家眼前,新功能的加入試圖重新讓米聊充滿活力,但這只是讓米聊延續了關閉的時間,并未改變米聊的最終命運。
2021 年 1 月 19 日,米聊發布公告稱,因業務變動,米聊將于 2021 年 2 月 19 日 12 點 00 分停止服務,用戶需在停服前自行導出哈拉記錄及個人資料等資訊,停服后將無法導出用戶在米聊內的任何資訊,
消息一出,眾人紛紛感嘆唏噓,而對于雷軍,依然十分理性,他曾在公開場合談及米聊與微信相競的結局時表示:
米聊輸給微信在情理之中,因為微信是 QQ 的馬甲…….微信已經脫離了所謂即時哈拉工具的哈拉屬性,通過社交建立了自己的生態。
2021 年 2 月 19 日 12 點 00 分,米聊畫下了句號。
滿打滿算,這款即時通訊產品,推出也有十年時間,
對大千世界而言,十年只是彈指一揮間;而在快速變化的移動互聯網世界中,十年之間,早已是滄海桑田。
米聊走過了十年,盡管黯然退場,但也曾經綻放過光芒,
米聊的十年,并不可惜。正如雷軍自己所說——
米聊仍是那個令人驚喜、值得投入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