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蘇聯沒有出現英特爾、AMD這樣的微處理器產業?

昔日,蘇聯科技實力用強大這個詞來形容一點不夸張,至于為何沒有孕育出英特爾、AMD這樣的微處理器產業(半導體廠商)?實際上是由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

先說蘇聯

當年,在美蘇冷戰初期,蘇聯在太空競賽中處于領先位置。可是,蘇聯在選擇電子技術發展方向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對相對老舊的電子管技術是情有獨鐘,而非著眼于更先進的晶體管及集成電路(芯片)技術。而且,蘇聯曾一直想方設法讓電子管變得更小型化以提升自己的電子技術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電子行業一度是被蘇聯當作軍用高科技技術行業。蘇聯不僅十分重視自己的電子行業,還對該行業進行嚴格管理。與此同時,蘇聯為了讓自己的軍用武器裝備更加簡單、可靠、成熟和易生產,覺得電子管技術很成熟,利用該技術容易研制出大功率電子元件。干脆集中主要的精力于電子管小型化的研究方向上。另外,蘇聯技術專家們在對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作選擇的過程中,分析認為模擬電路更成熟,更適用于電子管,便大力發展以運算放大器為核心的模擬電路。

蘇聯選擇電子管技術,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都對此持支持的態度。有媒體引用赫魯曉夫說出的一句原話:“真空電子管在核電磁脈沖下的生存性能比強過晶體管,今后蘇聯就不要搞什么晶體管了,我們要集中主要的力量搞電子管小型化。”在那個年代,結合蘇聯當時的體制,赫魯曉夫這番話,等同于是給晶體管技術判了個死刑。

之后是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蘇聯有些工程技術人員終于意識到,真空電子管小型化這條路基本走到頭了,如若要讓真空管體積再縮小一個數量級,所需費用必然是個天文數字。美國等西方國家研制出的集成電路,已能在0.5平方厘米的硅晶圓片上集成14萬個晶體管了。蘇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用差不多10年的時間向世人們證明了一個真理,電子管小型化最終根本比不過晶體管集成電路。甚至有人還從中得出一個推論,蘇聯在科技發展戰略上出錯,也是導致蘇聯在冷戰中逐漸落于下風的原因之一。

后來,在全球范圍內,美國在集成電路芯片行業處于領先地位,進而搶得資訊技術革命的先機,在軍、民電子技術行業把蘇聯遠遠甩在后面,且依靠資訊技術產業創造出旺盛的市場需求。美大陸業結構由此成功升級換代。蘇聯錯失了在資訊技術行業的領先優勢,自身產業升級換代缺少相應的技術支撐,以至在全球成為一個油氣等資源輸出大國。

不過,也人提出了與前面不完全相同的觀點,即當初蘇聯并非完全不重視晶體管技術。比如,1950年蘇聯研發出第一個晶體管,1953年蘇聯研發出第一臺帶有晶體管的作為部分元件的大型計算機,1957年蘇聯研制出第一個硅晶體管,1961年蘇聯研發出全晶體管的大型計算機。再比如,當時蘇聯在半導體領域中的理論研究水平其實是相當高的,甚至在某些電子元件設計上,還有著很深的基礎和造詣。

后說美國

美國在集成電路行業占據領先地位,除了早年美國對本土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給予大力扶持,以及有著市場化(競爭)大環境、產業鏈支撐等外,美國本身還有過一些了不起的集成電路技術人才。“晶體管之父”威廉·肖克利生于英國,從3歲起在美國生活、讀書、工作、創業。“集成電路之父”杰克·基爾比生于長于美國,曾在德州儀器工作過。英特爾共同創始人之一羅伯特·諾伊斯同樣生于長于美國,在業界可謂是個傳奇人物……

1955年,威廉·肖克利離開貝爾實驗室,返回故鄉硅谷圣克拉拉創業,并在當地創建“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次年,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布蘭克、克萊爾、赫爾尼、拉斯特、羅伯茨和格里尼克,這八位年齡均不過30歲的青年科學家,因仰慕威廉·肖克利的大名,相繼從美國東部來到硅谷,追隨威廉·肖克利以共創事業。后來,這八位青年才俊選擇與威廉·肖克利分道揚鑣。于1957年共同在硅谷創立仙童半導體。威廉·肖克利稱這八個人為“八叛逆”,后又改口稱他們“八個天才的叛逆”。

引述網路上一段文字:“仙童半導體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具創新精神和最令人振奮的半導體企業,為硅谷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這家公司還為硅谷孕育了成千上萬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是電子、電腦業界的‘西點軍校’。曾有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人才從這家公司走出,書寫了硅谷一段輝煌的歷史。”

到1967年,仙童半導體的年營業額達到2億美元,在那時可謂是個天文數字。據一位曾經進入過仙童半導體的華裔博士親口所述,“一旦你進入仙童半導體,就等于進入了硅谷半導體工業的大門”。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仙童半導體的危機逐漸顯現。“八叛逆”中的克萊爾、赫爾尼、羅伯茨首先離開仙童半導體創業。之后格拉斯也帶著幾個人出走仙童半導體創業。1968年,“八叛逆”中最后兩位,即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帶著格魯夫脫離仙童半導體,共同在硅谷創立英特爾。另外,杰瑞·桑德斯帶著七人從仙童半導體出來后,于1969年在硅谷共同創辦了AMD。至于后來英特爾、AMD在集成電路行業中的發展史,在此略過。

綜上可得:美國能夠孕育出英特爾、AMD等微處理器廠商,應該是與美國有著市場化的環境、勇于創新的人才精英和配套的產業體系是分不開的。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市場才是硬道理

  2. 講真,我們的生活中還真沒有一樣蘇聯或者俄羅斯的品牌

  3. cpu.強有屁用,難道拿cpu去轟炸嗎?

  4. 蘇聯戰略路線錯了,政治體制下一切是為了對付老美服務的。被老美帶坑了。

  5. 計劃經濟,是對現有資源的規劃,市場經濟,只要你感想,敢做,未來是無限的,最后的結果也是之前無法想想的,

  6. 發現沒有,前蘇聯等只是在舊技術上不斷提高技術,而不能革命性的創新。歐美總是創造革命性,與之前完全不同技術,然后是其他國家仿造或者間諜偷取。

  7. 市場經濟激發全民的創造潛力!

  8. 我懷疑德國佬發展電子管是為了應對未來普遍存在的電子戰。因為電子戰對使用晶體管的機器帶來很大風險,而電子管卻毫無影響。這也是為什么飛彈飛機等機載設備普遍使用十幾年前的90納米甚至120納米設備而不舍的與時俱進的更新,因為晶體管越小受到電磁干擾越大。

  9. 蘇聯當年玩三進制,把自己玩死了

  10. 我活了這么多年,還沒有用過一個俄羅斯品牌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