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網上自殺的人送出祝福 我總覺得這樣不太對

今天我想說一個有點沉重的話題。

前幾天,我在微博上看到這么一件事情,有個女孩寫了一封很長的遺書,她說自己診斷了重度抑郁癥,活的非常痛苦,最后選擇了自殺。

在遺書里面,她把人生比作一個游戲,她說自己玩這個游戲玩的感受不到樂趣了,對游戲里面的所有東西都覺得很無趣,所以就注銷賬號了,

她說自己在大陸的醫院被診斷成重度抑郁癥,來到日本精神科看了很長時間病,醫生最后對她說“ 藥物對她來說可能沒有作用。”

她還說 : “ 死亡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對我來說不是,我終于獲得了解脫,也真的很快樂,”

無論如何,她自殺了,

她的遺書這條微博發出之后,轉發了超過 5 萬次,之后這條微博被刪除,她的整個微博也全部清空了,

一條年輕的生命逝去,是一件很令人惋惜和難過的事情,但是在微博上,我看到很多不一樣的聲音,

很多人不再是惋惜,難過,反而覺得她很“ 通透 ”,“ 瀟灑 ”,“ 活的明白 ”,“ 祝福她 ”,“ 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也有很多的網友覺得理解她,和她產生了共情,被她說服,認為她把死亡變得很浪漫,

一時間,她的自殺好像變成了一個特別正常的事情,就像是有些人寫的那樣“ 希望你到下一個游戲能玩的開心~ ”

說實話,我真的覺得這樣的“ 祝福 ”不太對。,,

可能有的人要說,自殺是個人的自由,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對待自己生命的方式。她的邏輯很清晰,條理很清楚,是想明白了,旁人沒什么好說的,

在反駁這些言論之前,我想先提一個人,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 2012 年有一個叫做走飯的網友自殺了,和白蟻一行很像,她也是重度抑郁癥,死之前她發了一條微博:

“ 我有抑郁癥,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

現在這條微博下面,有幾百萬條留言。

很多留言的人都是和@走飯 一樣得了抑郁癥的網友,她們聚集在走飯的微博下面,把她生前的最后一條微博當成了一個傾訴感情的樹洞。

這些留言,幾乎每天都會有,他們把那些沒有辦法和自己親人朋友訴說的內容,沒辦法在自己微博上發的“ 喪 ”內容,都發在了這個上面。

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所發布的內容都帶有自殺的傾向和可能性,

2018 年,武漢大學部有一個人工智能領域的教授發現了這條微博,他在想能不能用自己的學科來幫助這些想要自殺的人。

于是他找來了自己人工智能領域的一些朋友和同事,一起制作了一個程式。這個程式每天都會掃描一些類似@走飯 的微博這樣的樹洞,從留言的關鍵詞中分析出哪些可能是有自殺傾向或者正在進行自殺的人,然后去幫助他們,

他把自殺傾向分成 10 級,10 級是最高級,是可能正在進行自殺的人,需要立即報警干預,6 級以上就需要人工心理疏導干預。

這就是武漢大學部的教授黃智生和他的樹洞救援團。從 2018 年 7 月 25 日開始一直到 2019 年底,樹洞救援團總共阻止了 1812 次自殺,挽救了上千條生命,

樹洞救援團并不是沒有受到過質疑,有些人認為樹洞救援團剝奪了人們選擇生命的權利:有些人如果活得很痛苦,那么她/他選擇自殺為什么不行呢?你們又為什么要阻止呢?

2020 年 12 月 7 日,黃智生在微博上回答了這個問題:“ 人有選擇自己死亡的權力嗎?

“ 我們阻止你們選擇自殺,并非在干擾你們選擇自己死亡的權力,而是希望你們放慢腳步,不要輕易選擇死亡這樣一個不可逆的生命過程,

我們已經進行的數以千次的救援經驗證明,絕大多數被我們拯救下來的人最終都可能會從痛苦中走出來。現在也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證明你與這絕大多數人都不一樣。所以,我們保留阻止你自殺的權力,”

是的,我們常說,生命只有一次。無論是任何的事情,和朋友的決裂,和家人的不理解,失戀,落榜,丟掉工作,這些都有可能彌補的機會,只有生命,沒有再一次的機會,

死亡,是不可逆的。

談及“ 自殺 ”的權利之前,首先要明確的是白蟻一行是一名被確診的重度抑郁癥患者,藥物治療對于重度抑郁癥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她的遺書之中,日本的醫生卻和她說“藥物治療對你可能沒用,”如果這是真的,那這個日本醫生的所作所為的是非常不負責的,

如果我們把抑郁癥理解成一種病,那白蟻一行在遺書中所說的有關于“ 生命無意義 ”的想法,其實都是她病癥的一種表現,對于病癥,最好的辦法應該是努力治病,而不是放任疾病蔓延。

白蟻一行的遺書發布之后,有其他的長期抑郁癥患者表達了自己對這些對@白蟻一行 表示理解,支持的言論的不滿。

她說:“ 作為抑郁癥患者,我們都像是在水里掙扎的溺水者,大家都很努力的想要自救,但是當白蟻放棄掙扎沉了下去的時候,卻看到岸上圍觀的人在鼓掌祝福說,太好了,你終于不需要那么幸苦了。怎么說,覺得是對其他溺水者的一記重錘,”

讓我更加擔憂的是“ 自殺的合理化 ”,如果一個自殺的抑郁癥患者在社交媒體收到的不是惋惜,難過,而是祝福,理解,共情,那么對其他掙扎在自殺邊緣的抑郁癥患者而言,這會不會是壓倒他們的最后一絲稻草?

這并不是沒有可能的。在心理學上,有一個“ 維特效應 ”,來源是 1774 年歌德撰寫的《 少年維特之煩惱 》,這本書講的是一名叫維特的青年因失戀而自殺的事情,在歐洲風靡一時,引起了很多青少年的“ 模仿自殺 ”,

名人的自殺影響很大,2003 年張國榮自殺后,從當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 9 小時內,全香港有 6 人跳樓自殺,整個 4 月香港 131 人自殺;2020 年 9 月 27 日日本女星竹內結子的自殺之后,10 天 之內 207 名日本女性自殺,

世界衛生阻止國際預防自殺協會出版的《 預防自殺:供媒體工作者參考 》中明確的指出“ 不要使用將自殺敏感化或者將自殺正常化的語言,或者將自殺視個體為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方法,

從這點來看,我覺得微博還是有一定的責任的。

之前談到“ 網抑云 ”這個梗的時候,我曾經提過一個解釋:很多網友把私有區域和公共區域無法區分。

像是遺書這樣的內容,顯然應該是屬于私有領域的,但是卻因為微博這種機制,變成了公共領域的內容,讓很多的人都看到,引起了大規模的討論。

如果能夠早點發現微博發布內容的人的自殺征兆,并早點為他們提供心理疏導,自殺干預等等幫助,這是不是能從源頭防止更多像是@白蟻一行這樣的悲劇發生呢?

說到底,像是黃智生教授這樣的學者所作的自殺干預工作,本來就應該是大企業的社會責任。大企業每天拿到我們的各種大數據,除了推薦一些廣告,給我們塞關注,點贊之外,能不能也干點正事?

這點上,可以表揚一下嗶哩嗶哩,有網友在白蟻一行的遺書被刪了之后,把它發到了B 站,結果被 B 站移除了。然后 B 站的工作人員給她打電話表示擔心她的心理狀態,需不需要幫助,,,

我相信那些祝福@白蟻一行,和她共情,表示理解她的人,都沒有什么壞心思,現代社會,很多人的壓力都非常大,抑郁情緒大家經常都會有,會覺得活著很辛苦,很累,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但是抑郁情緒不等于抑郁癥,作為一種成因復雜,難以治愈的心理疾病,得了抑郁癥的患者還是應該盡早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物去治療疾病,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

不是患者的我們,可能永遠沒法理解得病的人的感受。但是,我們也有我們能做的事情,那就是對身邊的朋友多加關心,多多珍惜眼前人,

如果有條件的話,在看到正在進行自殺,或者有自殺傾向的社交媒體言論的時候,去盡量幫助他們尋求官方的幫助,能做到這些就已經很好了,

一個生命的逝去令人嘆息,無論如何,希望以后不再有這樣的事發生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