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到底是什么?
其實要了解地球是如何接收太陽熱量的問題,我們就得先來看看了解一下:溫度到底是什么?
關于這個問題,物理學上有嚴格的定義,不過,這里我們僅僅需要從微觀的視角來看,我們都知道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原子其實并不是整齊地排列在一起。實際上,它們是非常凌亂地到處亂跑。
那這和溫度有什么關系呢?
科學家發現,溫度的本質上就是微觀粒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具體是什么意思呢?
同樣是到處亂跑,分子也有運動很劇烈和不怎么劇烈的差別。當分子整體運動的特別劇烈時,溫度就很高。當分子整體運動的并不是很劇烈時,溫度就相對降低。我們用分子的平均動能來描述:
分子的平均動能越大,溫度越高;
分子的平均動能越小,溫度越低。
太空不是真空,也不是絕對零度
通過上文的講述,我們了解了溫度的本質。但這里要多補充一點,那就是溫度要體現出來,需要足夠多的分子數,這是建立在大規模統計之上的結果,而不是說幾個分子就能夠成立的。
平時,我們常說宇宙是真空的,或者宇宙是絕對零度的。實際上這兩個說法是錯誤的。具體是咋回事呢?
這里我們來簡單的科普一下,首先,太空確實很空曠,這點確實沒有錯。我們可以通過宇宙學理論來計算宇宙的平均密度,這個密度的水平大概就是一立方米不到一個氫原子的水平。在地球上的任意一個實驗室中都無法做到這個程度的“真空”,但畢竟還是有“原子”,因此,太空并不是真空的。不過,由于微觀粒子數量實在太少,因此,太空并不能夠很好地顯示出溫度來。
很多人都以為宇航員如果暴露在太空中會被凍死,通過這段講述,你應該就會知道,宇航員其實并能夠感受到太空的溫度,更談不上凍死,實際上,人如果暴露在太空中,要么憋死,要么體液沸騰而死。
除此之外,太空也不是絕對零度,具體來說,這個溫度應該是比絕對零度高2.7度,記為2.7K。這個溫度來自于宇宙大爆炸殘留下來的“余溫”,也被我們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目前我們可以通過探測器來探測到它。
地球如何接收太陽的熱量
了解了上述的情況,我們再來看看地球是如何接收太陽的熱量。一般來說,熱量的傳遞分為三種方式分別是:
- 熱傳導
- 熱輻射
- 熱對流
地球接收太陽的熱量屬于熱輻射。
具體來說是這樣的,太陽的內核在發生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通過核聚變反應生成氦-4原子核,同時損失一部分質量,這部分質量以能量形式,或者我們說是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傳播。
在這個過程中,太陽每秒要損失420萬噸的質量,這部分質量都以能量的形式傳遞出去的,我們可以通過質能等價公式E=mc^2來計算這個能量的大小,這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數字。
為了幫你理解這個數量級差異,就拿錢來做比喻。這相當于太陽每秒鐘要向太空扔掉70億,而被地球接收到的僅僅只有3萬左右,而人類真的利用上的只不過3元而已。
這里補充一點,太陽是一個等離子體,因此,產生的光子要跑到太陽表面大概需要14萬年的時間。從太陽表面達到地球,整個過程大概需要8分20秒的時間。
太陽產生的光子在經過太陽和地球中間的這段路程時,就像上述所說的,因為太空十分空曠,所以并沒有受到什么阻擋,可以直接抵達地球。
由于地球是一個密度巨大的物體,分子數遠遠高于太空,這些構成地球的分子會吸收來自于太陽的輻射,將其轉化為分子的熱運動,當分子的熱運動變得劇烈,地球的溫度也就開始升高了。所以,地球能夠接收太陽傳遞過來的熱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地球的密度足夠大,構成地球的分子數可以直接把太陽輻射過來的光子接收到,并轉化為熱運動。
現在的技恐怕未能測定,或者大陽、發光恒星都是定向放光釋放能量呢?
熱傳導、熱輻射、熱對流。
太陽不斷發生核聚變釋放熱能以及消耗自身的質量,太陽是不是會逐漸變小直至消亡?
熱輻射是電磁波,既然太陽與地球之間是真空,沒物質,電磁波是怎么把地球上物體分子激活的?
我認為,熱應該是無限的光粒子與地球撞擊釋放出來的能量,光電子在太空中不發生撞擊,因此不在太空中產生熱量。
輻射是不需要介質的,對流和傳導才需要。
太空是真空嗎????
那山頂上的長年積雪是不是空氣稀薄導致的溫度低造成的?
大前提都是亂說,還談什么下文。誰告訴你“真空不傳熱”?你知道熱有多少種傳播方式?你大概只聽說過去玻璃溫水瓶抽夾層空氣后就保溫,卻不知道里面鍍銀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