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拜訪了日本最大的貧民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nA旅行者沙龍(ID:AnAlxz),作者:朱利安大王,原文標題:《20200902,日本最大的貧民窟》,題圖由作者拍攝

聽說大阪有一個貧民窟,本人異常好奇,因為很難將“日本”和“貧民窟”這兩個詞聯系起來。無論是日本的經濟情況,還是日本人本身的性格特點,都難以想象homeless會聚集成群,有一天,在我租的這個兩層小樓舉行了一個小聚會,一共有四個人參與,我、和我合租房子的美國老太、英國老爺子,以及我和美國老太之前住過的青旅的管理員,一枚日本小青年。

我提到貧民窟,并表達了疑問,為什么日本會有homeless,日本小青年解釋了一番淵源,但沒有解釋出讓我信服的原因,英國人的說法簡單直接得多:有些人選擇成為homeless。會是這樣嗎?我知道美國的homeless大多數帶著某種文化訴求,并非找不到工作,也非沒有家人,而是成為一種刻意尋求的狀態。

前些年我去舊金山,住在聯合廣場附近的廉價旅館,周圍的小巷就全是流浪漢。我親眼目睹過有些年輕人舉著牌子說:給我酒,不要面包。但是日本人的性格中包含類似的主動追求居無定所的特質嗎?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導致經濟貧困?大阪的貧民窟,是不是日本這個看似無懈可擊的國家最終存在的見不得人的陰暗面?資本主義傾軋下,底層的縮影?

于是我去了,

去之前也搜了一些攻略。大多將之描述為一個殘破、可怕的地方,各國網紅帶著離奇的目光來此打卡直播,一度成為某種另類“旅游目的地”,我在3公里以外的車站下車,步行前進,穿過日本橋的二次元街區,女仆少爺沿街站立發送傳單。旅游業的蕭條也令異次元的人們受到影響。

穿過若干街區,在清冷的街巷中前進,感受瘟疫時節日本特有的短暫的安寧。到達捷運“新今宮”,就進入了所謂貧民窟的邊緣。不遠處是大阪地標之一的通天閣,以及大阪相對比較富裕的區域“天王寺”。

上面就是火車“新今宮”站

幾步之后,便能明顯感受到:啊,這里就是“那個地方”了,已經半年沒有異國游客,這里已經沉淀還原成最原本最真實最自然的狀態,使我意識到這里是“貧民窟”的,不是房屋殘破或者街道骯臟,而是大量衣衫襤褸的老年人席地而坐,在街邊抽煙喝酒無所事事,但是,日本畢竟是日本,即使這些人群聚在一起,也不喧嘩不吵鬧,

我看過的帖子把這一街區描述得又臟又破,但單看環境和日本的居民區區別不是很大。僅能從細節上體現出一些微妙的區別,比如洗衣機店的機器大多老舊,投幣價格為200日元一次,自動售貨機上出售價格為50日元的灌裝飲料,這在日本也是絕無僅有的低廉,

附近有一間很大的“業務超市”,是日本常見的連鎖品牌“玉出超市”。我5月在大阪居住時,附近就有一間,價格合理,商品豐富,而這一間的價格,比之其他玉出超市又要便宜不少,

我沒在里面拍照,

這片區域的中心是Kamagasaki公園,此處能看到不一樣的氣象,公園中潦草地搭建了若干的簡易房,堆積著舊家具和家電,人們三五成群坐在其中,將他們形容為面無表情并不合適。因為我背著相機路過時,明顯所有人都警惕地望著我,我可以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敏銳,以及不愿意被打擾的防范,有著這樣的情緒,不像是徹底破罐子破摔的流浪漢心態,

不過我并不十分害怕,基本上沒有用相機拍照。在他們盯著我的時候我就回以微笑和點頭,這個公園讓我想起日本動畫《黑社會的超能力女兒》中的杏子,以及和她一起生活在公園里的homeless,反而生出一股不該有的親切感。

值得注意的地方也有,譬如銷售酒類的自動售貨機沒有需要刷身份證明的年齡限制,機器被鏈子鎖上,稍顯風聲鶴唳。

有大陸人開的麻將館。

還有一趟單車廂電車穿過這區域,電車在這里正好經歷兩個坡道,鐵道曲折上下也顯得有一些賽博朋克,我還巧遇一只黑貓,攀爬在電線交錯的樓頂,使我想起《神經漫游者》中的千葉城,

這一站無人上下

看到貓了嗎?

電車叫“坂堺電車”,來往于大阪和堺市。溫泉酒店有不少。說溫泉酒店不太合適,應該說是帶澡堂的多人旅館,家中沒有衛浴的人,可以在此享受泡澡——無論是富裕或貧窮的日本人,都熱衷于溫泉文化,如果我會日語的話會考慮在其中住一晚,依靠我極為可怕的社交能力必定能探知許多隱秘的心事,(可惜不會)這種洗浴住宿的價格只要450日元左右。大阪普通的溫泉膠囊酒店的價格是1500日元,這里的價格只相當于常規價的三分之一,

流浪者以男性為主。但也有女性,無論男女,大多長發。亂而不臟,衣服破爛拼湊,但沒有異味,即使到了這個地步,也體現著日本人特有的整潔性格。

整個區域不大,如果快步步行的話,20分鐘足以走遍,我從下午4點逛到8點,到天黑,拍照的時候遭遇過一次罵罵咧咧地阻止,有一個女性流浪者十分驚恐地躲避我。(她就在街上站著,我轉來轉去遇到她幾次,每次她都瘋狂地試圖避開我。只要我走到街道的這邊,她必定跑到另一邊去。)有一個老先生坐在路邊喝酒,遠遠地跟我打招呼,我聽不懂,跟他說すみません(不好意思),不知道是不是聽說我的口音奇怪,他吐了吐舌頭。

這個區域成為“貧民窟”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二戰時是難民聚集區,之后經濟蕭條,成為貧困人口的收容所。很多打一日工,朝不保夕的人們為了節約開銷,下班以后或者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就縮在此處。直到今天,這里就成為了不工作/不想工作的人以最廉價的方式保持活著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離開家庭,投奔此處,也有一些人,經過一段時間后重返社會,永遠地離開了這里,這里也生活著普通人家。做經營,做買賣。也有年輕人居住,

因此,說這里是“貧民窟”并不合適,社會學意義上的“貧民窟”指的是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位于底層的貧窮人口生老病死皆在此處。里面可能有學校有診所。人們在此出生,在此長大,做生意也好,買賣也好,都封閉在一個“內循環”當中,和外界沒有聯系。日本的這個地方,是開放的。當然有人長住于此,但到底只是城市生態的一部分,許多人也需要出外打工,我又想到英國老爺子的那句:有人選擇成為流浪漢。

然而,所謂“自愿選擇”的背后有多少是真正的自愿呢?有多少是“別無選擇”只能投入這種生活呢?當代社會,足以給予每個人最基本的保障了嗎?全世界開始變得富裕不過是近三十年左右的事情。科技的發展前所未有,近三十年的變化超過過去三千年,

無論是社會結構還是人的意識形態,都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耶穌時代的人可能可以理解維多利亞時代。但是,100年前的人,放到今天,絕對無所適從。這是否能表示,所有的社會問題都已經解決了?已經有一套無懈可擊讓每個人都能安身的社會制度或者說系統呢?連日本都還存在著這樣的地方和這樣的人群,答案想必不太樂觀。

回到住處,老太問我有何感想。我大致描繪了所見所感。老太聳聳肩,不以為然:全世界的貧民窟都一個樣子。我告訴她:大陸的大城市沒有homeless。我們有城中村,但也正在被強制消失,老太驚訝地看著我。

回收站。除了擺放講究的布偶,掛的字條也意味深長

“貧民窟”的形成仰賴于階層固化后,貧窮人口幾代人聚集于城市的一隅。大陸有戶籍制度,所以不可能幾代人聚集在一起,父母出來打工,孩子也需要留在原籍地,否則無法上學。美國老太立刻問我:如果小孩就是在城市出生呢?比如說父母在大城市認識,結婚然后就在大城市里生下孩子,我說那也不行的,

即使生在大城市,也只能回去老家交給祖父母輩。他們沒有大城市的“資格”。在美國,即使是外國人在美國生孩子,也能獲得美國國籍,有一些我們覺得天經地義習以為常的事,對別人而言是天方異談。這種休克感不僅是我帶給她的,也是對比差異以后,她帶給我的。我在旅行中常常遇到這樣的事,讓我得以審視自己的常識。

不能舉家遷徙到城市,也就沒有產生“貧民窟”的前提條件,即使如此,三十年改開,農民進城務工,也形成了城中村和“低端人口”,見不到流浪漢的背后,可能還有“城市創衛”的原因,

我跟她就此聊了很多,有些話自然不適合放在公眾號里公開。最后我告訴她,我去那個地方看看,是因為我想對比一下貧窮人口的生活。有些事情,我不能直接說,我談日本的貧民窟,也許有人能聯想一下我們的城中村,并獲得一些打破“楚門世界”的可能性。所以我去了,然后寫了這篇小記錄。

那天我從“貧民窟”離開時,天色如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nA旅行者沙龍(ID:AnAlxz),作者:朱利安大王

<!---->2020年,我拜訪了日本最大的貧民窟” src=”https://tp.youmelive.com/uploads/2021/03/06/1647030116304033.jpeg” /></p>

<!-- Quick Adsense WordPress Plugin: http://quickadsense.com/ -->
<div class=

5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以前有個大善人😂😂😂

  2. 突然想到郭德綱的相聲,看不得窮人就把他們趕走

  3. 作者主管意味濃厚,沒有參考價值,例如文中這句:當看到流浪漢時,作者反而生出一股不該有的親切感。僅僅因為她看過的一部電影或一本小說的場景🤣🤓🐶

  4. 這貧民窟比我們的城中村還好

  5. 1.照片拍的不錯
    2.也是打卡貧民窟,沒有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