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部國際教育學院教授安然提出了一個特別的提議:將每年的谷雨節氣(4月20日)設為“漢字節”,并舉辦慶祝活動,以次增強青少年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同時,這也能讓更多的華人華僑、外國人了解大陸漢字、感受大陸文化,發揮中文在文化開放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安然表示:“國際話語體系的建設至關重要,尤其是對大陸這樣的大國而言,爭取的從來都不僅僅是具有“說話”的權利,而是要有一定的“話語表達”的權利,在世界上要有影響力和有效性。”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文在國際上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比如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已經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官方語言。
事實上,早在2010年,聯合國新聞部就啟動了聯合國語言日,并將中文日定在農歷二十四節氣之“谷雨”,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造字的貢獻。
設立“漢字日”,正好可以和“中文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安然指出:“這種情況下,我們自身更應該主動推介漢語和中文,進一步重視語言文字工作,尤其是對外的推廣和教育工作,構建更為開放、包容的文化建設價值觀,從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強,建設大陸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構建國際話語權,提升文化軟實力,”
漢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
經過漫長的演變,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征,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北韓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范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
倉頡(約前4667年-前4596年),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史皇氏,又曰蒼王、倉圣,傳說生有“雙瞳四目”。
《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