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菲光與蘋果多年的愛恨情仇終于等來了結局,二者最終分道揚鑣。
2021 年 3 月 17 日,歐菲光發布公告披露,境外特定客戶計劃終止與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采購關系, 后續公司將不再從特定客戶取得現有業務訂單,
2019 年經審計特定客戶相關業務營業收入為 116.98 億元,占 2019 年經審計營業總收入的 22.51%。
這個大客戶,就是蘋果,而在市場層面,毫無意外,歐菲光開盤即跌停,
實際上從 2019 年起,這家蘋果主要的供應鏈公司就屢次傳出會被蘋果踢出局的消息,而就在 2017 年,歐菲光還是庫克大陸行特別到訪,還發微博點贊的供應鏈企業,短短幾年就變臉,當真是“小甜甜變牛夫人”。
歐菲光打入蘋果供應鏈的時間并不長,庫克到訪前的童年 4 月,歐菲科技通過收購新力華南電子 100% 的股權,打入蘋果攝像頭供應鏈,也在同年,觸控傳感器也通過了的認證,成為大陸首家蘋果觸控供應公司,主要應用于當年生產的 iPad 上。
歐菲光的客戶還包括華為、OPPO以及一眾汽車廠商等,而華為其實才是歐菲光的第一大客戶,不過如今華為受挫,與蘋果分手,當真是禍不單行,
緣何被拋棄?
打入蘋果供應鏈本應是這家供應鏈公司發展歷史中的一大重要節點,但這幾年,歐菲光麻煩不斷。
2019 年 4 月,歐菲光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財務問題,其披露的 2018 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 430 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2 億元,詭異的是,就在 1 月 31 日歐菲光曾披露 2018 年度業績快報,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18.4 億元,三個月時間,凈利下修了 23 億,引發了行業人士、普通股民群體的震蕩,
到 2020 年 9 月份,臺灣經濟日報消息顯示,為了保證新的 iPad 供應,蘋果擬將觸控訂單從歐菲光轉回臺灣富士康旗下的業成 GIS 與宸鴻 TPK,這三家共同供應蘋果平價版 iPad 觸控模組,三者占比接近,隨后歐菲光回應所謂“被蘋果拋棄”為不實消息,甚至稱這是競爭對手故意放出的,
而除去觸控模組以外,蘋果也是歐菲光鏡頭模組的大客戶,2020 年上半年,歐菲光非安卓影像模組產品銷售收入 36.73 億元,同比增長 95.95%;出貨量 0.55 億顆,同比增長 30.34%,不過歐菲光只占蘋果鏡頭模組 10% 左右的供應比例。
而在 8 月份,韓媒報道Apple正在韓國調研相機零部件TOF模組的潛在供應情況,并與多家韓國相機零部件廠商接觸。
這樣的大公司終止合作,是需要提前通知的,彭博社的報道也顯示,蘋果已經于幾個月前終止了與歐菲光的合作,從 2021 年開始,歐菲光不再有蘋果新訂單。
而就在今年 1 月份,一則耐人尋味的消息傳出,選股寶從供應鏈數位人士處獲悉,歐菲光華南廠(歐菲光廣州)即將出售給立訊精密,雖然雙方否認了,但接下來兩個月,歐菲光開始陸續出售子公司、攝像頭模組業務等資產,這基本上可以視作歐菲光失去大客戶的止血行動,
歐菲光過去曾公開表示蘋果并不是最大客戶,并沒有所謂的“蘋果依賴”,但非常不幸的是第一大客戶華為也因為貿易戰的原因元氣大傷,2020 年年報顯示毛利率只有 10.5%,而行業中位數為 30%,歐菲光還因為銷售毛利率過低等諸多原因被深交所問詢。
歐菲光的營收其實不低,但利潤就很慘了,簡單來說就是費力不討好,
那么,歐菲光究竟是為何遭到蘋果拋棄?
不具名電子產業投資人表示,歐菲光此番被放棄,技術、產品能力的問題是主要原因,“蘋果更多設備設備開始主打生產力,走高端了,歐菲光很吃力”,中美關系的影響不能說沒有,但不是最主要的。
可以很明顯的看到,iPad 系列在 Pro 的路上一去不復返,而歐菲光的主要業務鏡頭和屏幕又恰好是 iPad 主要的升級點,高刷新率以及即將到來的 MiniLed,ToF,LiDAR 都是新技術,低利潤率導致研發不力,走向惡性循環,
但不能忽視的是,歐菲光在 2019 年時為了改善資金狀況引入了國資,這也使得其有了一個相對較敏感的身份,而去年 7 月份,也是歐菲光與蘋果分手傳言的前夕,因為用工的一些傳言,這家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
蘋果對于供應鏈公司的掌控力度已無需贅述,iPhone 精良的做工、強勁的性能,都是建立在對供應商極其嚴苛的要求之上的,即便你技術過關,也要隨時提防蘋果扶持備胎,而內部出現問題的公司,蘋果拋棄你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剝離大陸供應鏈的開始?
作為蘋果供應鏈的代表企業之一,歐菲光似乎有著特別的參考意義,再綜合考慮到整個中美的大背景,有一說法是,歐菲光只是個開始,蘋果正在逐步剝離大陸產業鏈,
居安思危是好事,但這種說法目前來看多少還有有些太聳人聽聞了,倒也不必什么都牽扯到貿易戰上,供應鏈的調整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進來的,自然也會有淘汰的。
蘋果的供應鏈組成方面,2019 年數據顯示,來自大陸臺灣的供應商數量最多,達到 46 家,而大陸(30 家)加上香港(10 家)總計有 40 家,大陸 2017 年到 2019 年的供應商數量翻了一倍,
供應鏈的遷移,牽一發而動全身,綜合人力成本、配套設施、政策、產業完善程度等等多個維度,大陸仍是全球最佳的電子產業鏈所在地,
首先,整機制造,越南、印度等人力成本較低的區域正在成為蘋果的新寵,消息稱 iPad 最早將于 2021 年二季度在越南開始投產,而蘋果也計劃于今年三季度在印度投產 iPhone,這其實很正常的商業決策,東南亞國家不過是大陸的老路而已,目前大陸仍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生產和消費國,短時間內無法代替,而未來如果大陸產業鏈剝離低端產業鏈,從而實現開始升級反而是好事。
但真正的問題是,目前來看大陸產業鏈的根本問題是暫時還沒能走向真正地升級,主要從事的依然是毛利率較低的元器件供應或是代工,
歐菲光真正的問題就是利潤率一直上不去,只能從事相對中低端的元器件,導致不可替代性并不強,除去歐菲光,立訊、歌爾等蘋果供應鏈公司,毛利都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
Fomalhaut Technology Solutions 拆解 iPhone 12 得出的數據顯示,盡管大陸有相當數量的蘋果供應鏈公司,但所有公司提供的零部件,占每部 iPhone12 物料成本價值比僅為 4.7%,作為對比,韓國供應鏈的價值比超過 27%,其中占大頭的就是屏幕,已經是大陸龍頭的京東方嘗試了好幾次也沒能讓蘋果滿意。
蘋果的大陸供應鏈公司需要考慮的是,當東南亞工廠們的成本優勢顯現時,自己能不能順勢完成升級,至少達到臺灣的水平,否則高不成低不就相當危險。以及一個事實是,相比較大陸,蘋果與臺灣產業鏈的合作關系其實更緊密,
在考慮中美貿易關系之前,還是首先要把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放在第一位,打鐵還須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