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又漲價了,近日有網友爆料稱,上海哈啰單車收費規則變為前15分鐘1.5元,之后每15分鐘1元,相當于1小時4.5元。
這不是第一次漲價了,此前,哈啰、青桔、美團單車就從每30分鐘1元調整為1.5元。無獨有偶,不久前,一些共享充電寶也集體漲價了,1小時從1元漲到4元
不少網友吐槽稱,“比公交還貴啊”“寧可走路”“共享不起了”,對此,今日央視網評稱,請共享單車老板們注意吃相,
評論稱,我們理解,超低價甚至免費用的價格策略,是燒錢補貼時期的特別辦法,價格有回歸正常區間的內在趨勢,漲價也不是不可以。況且,隨著基本物價水平的變化,捷運票價、的士起租價也曾經上漲過,但這不足以成為共享模式連續漲價的充足理由,
集體價格上漲的背后,雖然有資本變現和資金回籠的壓力,但是“把割韭菜的鐮刀”伸向消費者,割得太急,吃相實在有些不雅。
其實,資本無序擴張下,重資產鋪攤子,粗放運營帶來的高損耗,才是真正的資金窟窿,才是企業應當重點考慮的問題。
存量博弈下,企業一味通過幾家壟斷格局下的頻頻漲價來賺用戶的錢,不免有些竭澤而漁、焚林而獵。沒聽到大家的吐槽嗎——“共享不起了!”“還是走路吧,環保!”
共享經濟的本質是基于開放、普惠、分布式特征,充分利用閑置資源,帶來規模效應,使得長尾用戶享受邊際成本遞減帶來的好處。但是,不少所謂“共享經濟模式”顯然是打著共享之名,干著收租的生意。
說到底,還是資本的驅動力量太強,偏離了科技改變生活的初心,共享經濟要想走得更遠,需要從商業模式的表面創新上轉變到真創新上,包括智能化水平、車輛使用體驗、調度精細化管理、多應用場景等多個方面,以此形成企業內部的協同效應和效率最大化,讓漲上去的價格對得起用戶掏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