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發了180篇論文!我不是“人”

一位2020年3月才出道的法國學者,已經發表了180篇論文,引用量達到99。

作為一名學術界新人,這樣的數據相當惹眼,

這位法國學者名叫Camille No?s,不僅發文數量多,還很博學,論文涉及天體物理學、分子生物學和生態學等領域,

與他合作過的學者說,No?s是一個博學的人,而沒和他合作過的人表示,已經迫不及待要在自己的論文中引用No?s的文章了。

No?s的履歷也相當夸張:Cogitamus實驗室的負責人,這是一個跨國、跨學科的綜合實驗室。

一個人顯然不可能高產到一年出180篇論文,所以是這個實驗室每篇論文都要掛上這位負責人的名字嗎?

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所謂的Cogitamus實驗室并不存在,Camille No?s根本就不是人。

Noûs 并不是個人

原來,Camille No?s是一群科學家為了抗議法國科學政策“捏造”的一個虛擬人,來自一個法國研究倡導組織RogueESR,

為何給自己的論文加上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學者呢?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去年8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物理學家Lansberg,曾用No?s的名字在著名物理學期刊Physics Review B上發過論文。

他認為,用這種方式可以揭露現有論文署名方式存在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從未在第一作者中出現,只是N作之一,那么傳統評價體系將產生嚴重的偏差。

比如在高能物理學中,冗長的作者名單通常有幾十上百人,每個人在研究中的貢獻不可能都有意義,有些人可能只是掛名“打個醬油”。

但這樣的基礎研究文章通常有很高的引用量,等于為上百個作者履歷都增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若以此來作為一名學者的評價標準,無疑是荒謬的,

就像Camille No?s,他從未署名第一作者,卻在一年內參與了180篇論文,收獲了99個引用,顯然是不合理的。

至于這位虛擬人的名字的含義,Camille是法語里一個中性的名字,No?s則來自古希臘語中“頭腦”或“智力”一詞νο??。

而RogueESR是一個專注高等教育和研究(ESR)工作的組織,反對現在奉行的教育和研究政策。

目前,已有7401位學者署名加入該組織,帶頭加入的就是Camille No?s本人,

RogueESR成員認為,通過發布署名No?s的文章,使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學者引用量越來越大,結果將扭曲統計數據,從而證明個人定量評價體系的荒謬性。

Lansberg認為,這是“一種優雅而無害的抗議方式”。

面臨學術不端的風險

但其他學者卻并不這么看。

雖然這一做法并非惡意論文造假,但是這種方式存在學術不端的風險,違背了科研誠信的要求,

科學界隨意署名的現象并不少見,甚至連免疫學大牛Polly Matzinger也玩過這種把戲。

她曾經在自己的多篇論文里加上了Galadriel Mirkwood的名字,然而很多同行表示,并未聽過此人。后來Polly本人才透露,這是她養的一只阿富汗獵犬的名字,


Galadriel Mirkwood可能是發表論文最多的狗

Polly此舉被認為存在欺騙行為,因此被拉進多個期刊的黑名單,終生禁投。

目前,列有No?s的論文已經引起了相關期刊的關注,一些期刊在發表的論文中刪除了No?s的名字,

期刊編輯也拒絕和抗議這種行為,拒絕發表No?s論文,理由是出版道德委員會建議采用期刊署名標準,該標準要求:每位作者為該工作做出實質性貢獻,并對其內容承擔責任。

IEET(道德與新興技術研究所)在社交平臺上提出質疑:

“在論文中添加虛構的合著者,這是否合乎道德?”

北卡羅來納大學部夏洛特分校的生物倫理學家Lisa Rasmussen也認為,這項運動是幼稚的,而且在道德上值得質疑,這違背了承擔責任和作者身份的基本原則,

“這個想法進入了危險的道德領域:責任感必須伴隨著作者身份的榮譽,但是就No?s而言,沒有人可以承擔這些責任,”

隨著No?s的引用量越來越大,RogueESR可能會對它失去控制,出現惡意使用該署名的粗制濫造的論文,

而對于200名通訊作者作虛假聲明的行為,神經學家Aina Pūce發出三連問:

“這也可以嗎?這符合道德嗎?這能做學生的榜樣嗎?”

Rasmussen也提出了虛構署名行為可能引發的潛在問題:對于學生和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研究者而言,如果追隨一些高級作者對No?s行動的贊同態度,他們的論文可能會面臨更正,甚至被撤回,

“這將伴隨他們的職業生涯,”

雖然對這項行動“追求開放和協作的科學研究,反對僵化的評價標準”的初衷表示贊賞,但是她依然表示:“不需要利用虛擬作者來實現這些目的,”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