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購物節已經開始,不少消費者已經開啟買買買模式,然而大資料“殺熟”的現象屢禁不止,實在是給人添堵。
所謂大資料殺熟,指的是同樣的商品或服務,不同用戶看到的價格或搜索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從而導致用戶權益受損的現象。通常是老用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用戶要貴,或搜索到的結果比新用戶要少。
據大陸媒體報道,10月16日,北京的韓女士使用行動電話在某電商平臺購物時,中途錯用了另一部行動電話結賬,卻意外發現,同一商家的同樣一件商品,注冊至今12年、經常使用、總計消費近26萬元的高級會員賬號,反而比注冊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總計消費2400多元的普通賬號,價格貴了25塊錢。
仔細對比才發現,原來普通賬號頁面多出來一張“滿69減25”的優惠券,韓女士認為自己遇到了大資料“殺熟”,
面對質疑,該電商客服答復稱“新用戶,系統會根據賬號資訊,自動發送優惠券,不是每一個賬號都能收到”,
實際上,不只是網購商品,酒店預訂、機票銷售等領域均存此類現象,
隨著技術的發展,要想精準鎖定消費者,對于大資料來說太容易了,據專家介紹,近來大資料“殺熟”也出現了不少變種,比如:
根據你的地理位置定價:如果你附近的商場少,大資料就會認為你買東西不方便,然后給你看到的商品加價,
根據你的消費記錄定價:如果你買過的東西價格普遍較高,大資料就認為你“不差錢”,然后給你加價。
根據你的搜索頻率定價:如果一件商品你在短時間內搜索過多次,大資料就會認為你急需這件商品,然后給你加價。
還有就是控制商品的可見性,直接把價格低的商品屏蔽掉,逼你買貴的,
那么,我們能不能與演算法斗智斗勇來進行“反殺熟”呢?專家表示,改變自己的部分行為或許能一時騙過大資料,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為你周圍的人群并未改變,大資料能夠通過你朋友的朋友的用戶行為,來推測出你的消費偏好,這就是“社會網路分析演算法”。
在大資料“殺熟”這件事上,消費者無疑是魚肉,然而,技術是中性的,需要嚴厲打擊的是技術背后個別奸商的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