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用了,且難以避免
這一切可以說都是從臺積電繼承而來的。
其實這些年來,芯片工藝的提升,幾乎都和臺積電脫不開關系。
與臺積電的淵源
中芯國際源于臺灣的芯片公司世大。臺灣世大被臺積電收購時,時任總經理張汝京不愿加入臺積電,前往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這時是2000年。
中芯國際在創立過程中,大量從臺積電挖人。由于挖人時從臺積電獲取技術資料的行為被發現,遭到臺積電起訴,最終賠償2億美元+股份達成和解,這時是2010年。
2009年,梁孟松離開臺積電,幾經輾轉,成為了三星晶元代工部門執行副總,當然,也有幾十名臺積電工程師投奔而去。
他帶領三星成功搞定45、32、28直到14納米工藝。其中的45,32,28納米工藝都不像三星以前的風格,而是和臺積電的有很大相似之處。于是遭到了臺積電的起訴,最終敗訴并離開三星。
2017年,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并帶領團隊迅速搞定了14納米工藝。
關鍵生產設備
先說光刻機,這是集成電路制造所需的關鍵設備。
先進光刻機的供應商就荷蘭ASML一家,這家企業早期通過臺積電的支持開始浸入式光刻工藝的推進。最終成功制成EUV光刻機。十幾年前的ASML沒什么領先技術,也不受什么限制。
2007年,收購美國Brion;2012年,收購美國Cymer,獲得了先進的檢測和光源技術,由于美國政府對并購的要求,相關研發團隊仍留在美國。
可以確定,ASML包含一定比例的美國技術。
除ASML外,全球三大半導體設備供應商還有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和科林(Lam Research),這兩家都是美國公司。
晶圓代工廠使用的幾乎都是這三家公司的設備。
軟體
軟體也比較重要了,晶圓廠用到的EDA軟體,其主要的幾家供應商分別是:美國的Mentor,Synopsys,以及荷蘭的ASML。
小結一下:中芯國際當然使用了美國技術。
說點其他的:
其實在硅谷,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s)又稱為印度人和大陸人(Indian & Chinese),因為這一產業幾乎就是印度人和大陸人的天下。比如NVidia,臺積電這些企業,都是行業領導者。
我們國家的集成電路起步晚,和70年代的工科技術人才斷層有一定關系。起步晚了,追趕起來也不容易。而當今軟體行業的風氣,也不利于技術沉淀。
從我個人對集成電路和EDA產業的接觸來看,這是老技術人員的天下。40歲以上的資深開發人員比比皆是。
另外,晶圓企業的創業年齡也偏大。
張忠謀56歲初次創業,成立臺積電;
張汝京52歲初次創業,成立中芯國際,70歲又再次創業。
而大陸的程式員們呢?35歲被勸退,獵頭一聽到候選人年齡偏大,哪怕水平高也立刻否決,在這種環境下,哪有充足的時間將技術精益求精?
如果能改變這種年齡歧視,相信以大陸人的勤奮好學,登上集成電路技術的頂峰并不難。
望諸君共勉。
以華為為首的大陸通訊設備商幾十年來從未支持大陸通訊芯片類行業的后果,華為采購原則是能用美國芯片堅決不用日本,能進口堅決不用大陸,最后自作自受到如今這種自己死也拉著大陸死的境界。
美國難道沒用大陸的技術嗎
中芯國際畢竟是大陸企業,美國長臂管轄無效
光刻機可由第三國申請購買,我們再從他國買回來。
為什么不問問高通英特爾波音用了大陸的稀土材料沒有呢?
用了,花錢買的,這是在大陸,大陸的市場夠中芯國際吃的了,最多不做美元生意,何懼之有?!
這玩意得上升到國家戰略上來,國家投錢,華為中芯搞聯合實驗室,研發3nm的光刻機
美國這個規定,從法律上來講可以無視。如何廠商買了美國設備,從買賣關系是講,服付了資金就擁有設備所有權,設備怎么使用,那是買方的事情,美國無權干涉。雖然美國可以后續不提供服務并禁止再購買美國設備。
大陸集成電路起步并不晚!1971年中科院計算所和華北計算所就分別研制出大陸第一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11機和112機;1972年大陸自主研制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就在四川永川半導體研究所誕生;1973年清華大學部和電子部15所就聯合研制成功并量產DJS100集成電路計算機。大陸集成電路的發展受到影響主要是在80年代后,社會進入轉型期,科研方向轉為面向市場,向市場要經費,從事應用研究的經費逐年下降。84年末中科院就就經費問題開始討論停止芯片研究,87年初就正式撤消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室。這一段歷史可百度計算機科學家黃令儀女士的回憶
大陸的程式員們呢?35歲被勸退,獵頭一聽到候選人年齡偏大,哪怕水平高也立刻否決,在這種環境下,哪有充足的時間將技術精益求精?\n如果能改變這種年齡歧視,相信以大陸人的勤奮好學,登上集成電路技術的頂峰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