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4 月的一天,24 歲的伊莎貝爾撰寫了一條未來她將從墳墓中發來的推文。她并沒有即將就要逝去,甚至也根本沒有生病。
伊莎貝爾被一種新的互聯網服務「種草」了,她在網上看到了一些幫助人們「規劃身后事」的網站,服務內容包括幫助用戶在去世之后繼續發送推文、朋友圈等。服務正中伊莎貝爾的下懷,「這是我最后一次可以展示我個性的方式」。
美國國殯葬協會發現,在 18 歲到 39 歲的美國人中,有 15.8% 的人認為應該在 40 歲之前籌劃好自己的葬禮、安排好身后事,而在 60 歲以上的人群中,只有 7.9% 的人這么認為。
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部教授 Nathan 調研發現,「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年輕人對談論死亡毫無興趣,或者說他們沒有能力談論死亡,但實際上,不少年輕人已經與家人進行了關于臨終關懷的對話。」
越來越多的千禧一代的年輕人開始參與到這件事。「人們開始以自己想要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葬禮儀式、數字遺產等問題。我們的用戶年齡基本在 25 到 35 歲之間。」
1990 年出生的 Lantern 創始人 Eddy 表示,Lantern 是提供相關服務網站中的一家,從 2018 年成立至今,Lantern 已經獲得了 2 輪共計 230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1500 萬元)的融資。
不過,即便是當代年輕人對待死亡不再恐懼,但要向二、三十多歲的人出售死亡相關的服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規劃「數字遺產」
Eddy 創業的想法源自親人的離世,Eddy 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在 27 歲的一天,出門在外的她接到了祖母去世的電話通知。
來到祖母的遺體旁,兩名警察和一名護士問她,「你想做什么?」,Eddy 很茫然,她拿出行動電話搜索「親人去世了,你需要做些什么?」
實際上,Eddy 的祖母在去世前已經囑咐過她,一起對自己的身后事做了些安排,比如寫遺囑、安排臨終關懷護理,以及告知一些重要的物品和文件放在哪里,
即便是早已有了預案和心理準備,但當事情真正發生的時候,Eddy 還是有些不知所措——因為依舊有不少重要的事情之前沒有考慮到,
Lantern 聯合創始人 Alyssa Ruderman 和創始人 Liz Eddy
比如說,Eddy 不知道怎么去關閉祖母的社交媒體平臺的賬戶、不知道怎么去注銷祖母各類社保福利的賬戶、不知道怎么去關閉還在運行中的自動補充藥品的醫療賬戶,當時,她渴望有一個平臺能夠指導她怎么做這些事情,將她從慌亂中解決出來,
事實當然是沒有,她在網上幾乎沒有找到有用的指導。「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磕磕絆絆地完成了祖母的葬禮、賬戶注銷、處理遺產之類的事情,那段時間過得非常混亂和絕望。」
這件事給了她很大的觸動,之后便創立了幫助別人料理身后事的網站 Lantern。
為祖母料理后事的經歷給了她觸動,成為艾迪創建「lantern」網站的最大動力。
通過 Lantern,人們可以為自己計劃身后事,也可以幫助年邁的父母安排好各項身后事。目前來看,為自己制定身后事計劃的年輕人居多,
Lantern 網站的設計非常簡潔,模式極輕,如果對比大陸的眾多網站甚至可以用「簡陋」來形容。對于用戶來說,Lantern 可以說是一本「當代喪事指南」。
用戶首先需要填寫一份「身后事清單」,項目包括:可以填寫 9 項對親朋好友們最后的祝福,選擇自己葬禮的形式,書寫回顧自己的這一生,遺產規劃,數字賬戶如何處理,個人社保福利資訊填寫完善等。
Lantern 免費賬戶提供的清單服務,頁面由 Google 機器翻譯
此外,這項清單中還包含了很多需要深思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比如,Lantern 會引導用戶反思他們會給世界留下什么,他們曾經做過的最好的決定是什么,他們會給年輕時的自己什么建議,
之所以這樣設置,Eddy 覺得:「因為人們往往不會向快要去世的親人問這些問題,而當親人真正去世后,大家卻非常渴望了解這些答案。」
25 歲的紐約姑娘 McFarland 就是這樣一名 Lantern 用戶。McFarland 表示,通過使用 Lantern,她對死亡這件事情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也了解到如何捐獻器官,如何把錢捐給慈善機構等。
更重要的,她希望提前規劃、思考能為親朋好友減輕負擔,「這也是人生中不可敷衍的大事。我不想讓所愛的人經歷抉擇的壓力、困惑和沖突,」
溫和地售賣給用戶
Eddy 說,擁有遺囑和為生命的終止做預先計劃并不等同,「即使你去世后賬戶上沒有一分錢,但您的親人、家庭成員還有很多其他事情,無論誰來負責,都必須提前考慮,」
談論死亡的產品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如何更溫和地與用戶建立聯系。Eddy 說:「即使是完全虛擬的產品,也要確保用戶真的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我們使用了許多富有同情心的話術;我們的圖像,所有插圖都是由插畫家專門設計的,」
Lantern 網站首頁視覺風格
為了讓用戶更容易接受,Lantern 的服務分為免費版和進階版,進階版賬戶具有更豐富的個性化清單定制功能,以及更大的云存儲空間等權益,價格 27 美元一年。
Lantern 付費賬戶的用戶權益
另外,各項免費教程也是 Lantern 吸引用戶的一個亮點。比如,其中有一個教程叫作《棺材對比:形狀、設計與成本的差異》,非常硬核,
對于年輕人來說,Lantern 想扮演一個老師的角色,它的教程包括:如何對待親朋好友的葬禮,需要做些什么?如何注意說話的分寸,表現得體?
與不同身份、年齡段的人談論死亡應該注意些什么?如何留存母親對孩子的記憶?如何在不同情況下關閉個人的在線賬戶?
Lantern 的競爭對手 Cake 做得更加精細,他們計劃為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自動化定制服務,比如,「你使用這項服務是因為你只是失去了一個人,還是因為你有一個孩子,或者有年邁的父母,或者是因為某個名人剛剛去世,讓你產生了生存危機?」
Cake 創始人 Suelin Chen 表示,「我們正在嘗試根據我們對這個人的了解來實現自動化定制,」
Cake 創始人 Suelin Chen 和聯合創始人 Mark Zhang
目前,這類網站的商業模式都比較接近。Eddy 透露,Lantern 在嘗試與人壽保險公司和醫院等機構合作,他們也嘗試向各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推廣,希望能夠將 Lantern 的身后事規劃作為一項企業福利,贈送給像 McFarland 那樣想在生前做身后事規劃的員工,
「這是一個藍海市場,」她說,已經開始有一些公司重新考慮他們為員工提供的健康計劃了,研究發現,能夠談論死亡率會讓人更快樂,并改善人際關系,
對于雇主來說,除了健身房會員和下午茶,身后事規劃服務或許可以使員工在工作中更快樂,并且更有生產力,
千禧一代的轉變
Eddy 的目標是讓 Lantern 成為數字原住民們哀悼親人或者做臨終規劃時的首選。不少行業人士認為 Lantern 們將打開一個巨大的、未開發的市場,尤其是對千禧一代很有吸引力,
千禧一代習慣通過網路來尋找一切:租房、談戀愛、找工作……數字工具幫助自己管理死亡或許也更容易普及。
《華盛頓郵報》曾報道,有不少美國年輕人覺得葬禮應該是對生命輪回的慶賀,而非悲傷的守喪儀式。這些年輕人希望他們在去世的時候,葬禮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直播,讓全球網民見證,順便點個贊。
獨立開發者 Bergwall 曾在 2017 年開發了一款死亡提醒應用程式 WeCroak,這款 APP 可以實時更新全球新生人數及死亡人數。
他覺得身后事規劃服務與立遺囑不同,「重點在于,我們如何才能在感情上、精神上、關系上有秩序地處理事務,這樣我們現在就可以享受生活、活在當下,而不是糾結于死后誰能得到什么,」
越來越多的公司嗅到商機,進入到數字遺囑、數字遺產規劃、互聯網殯葬的服務領域中。
「當我們可以通過我們的葬禮形式和規劃來個性化我們的死亡時,我們也是對生活中最大的不確定性有了更多的控制。」Suelin Chen 說,「這是一件積極的事——接受我們不是不朽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