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會奇怪,堅果團隊這幫人怎么還在做 TNT?兩年前老羅給它定下的基調是「重新定義個人電腦」,但當時不算成熟的產品和發布會上頻頻出問題的演示,為之后的輿論群嘲埋下禍根,
在被吐槽「9999元買了個大號安卓平板」后,堅果團隊(當時的錘子科技)做了進一步解釋,TNT 指的是那套深度定制的 Android 大屏系統,而不是指工作站。
后來堅果團隊的命運幾經波折,在被頭條(位元組跳動)收購后,他們以幾乎比同行慢一倍的速度推出行動電話新品,而每次發布會上,TNT 依然占據重要篇幅。從后來一些媒體采訪得知,頭條當時收購堅果團隊正是看中了 TNT 系統,與大眾想的「它是禍根」剛好相反,
兩年多之后,TNT 2.0 來了,還有專門為它打造的擴展本 TNT go,這次「用 TNT 辦公」還是笑話嗎?
12 英寸觸控屏+鍵盤觸控板
TNT go 是一個不帶自主算力的「筆記本外殼」,它包括一塊可觸摸螢屏和可拆卸鍵盤(無線版本外加一根手寫筆),螢屏下方有磁吸介面可以與鍵盤組合,背后貼一塊可折疊的背板作支撐,完整形態下的 TNT go 幾乎就是一臺筆記本電腦的樣子,重量 1159g,比 12.9 英寸 iPad Pro+妙控鍵盤輕一些。
不過要吐槽的是,TNT go 的開蓋方式實在不夠優雅,沒有明顯的凹槽和著力點,必須雙手才能打開,它展開的角度還算自由,超過了 90°,
說完基本的硬體資訊,下一步就是進入系統了,電源鍵在上方(以筆記本形態視角),旁邊是音量加減。TNT go 其實本身有一塊 1 萬多毫安時的大電池,無線版本身支持無線連接,不過我們為了體驗它的最強形態,還是采用了連接電源、有線連接的方式,
介面在右下方,上面是視訊傳輸(也能給行動電話反向供電),下面是充電,TNT go 配備了一套 55W 的 USB-C 充電套裝,有線連接下會自動進入系統,并同時為行動電話充電,
更完善的桌面系統
好了,終于進入了桌面。這次的 TNT 2.0 在設計上優化了許多,更像一個桌面系統了(或者說 macOS),底部 Dock 欄從左到右分別是全域搜索框(類似 Spotlight)、多任務按鈕、全部應用,再右邊就是一些自帶應用,當然你也可以把第三方應用固定在 Dock 欄大陸便點擊,
右邊是快捷開關和通知欄,可以快速設定 Wi-Fi、藍牙、音量、亮度等,這里也顯示電量(TNT go 和行動電話)、時間、輸入法狀態等資訊,最右邊是 TNT 系統或者說 Smartisan OS 的「靈魂功能」之一,閃念膠囊的按鈕,
TNT 2.0 的第一觀感差不多就是這樣,下面來講講互動,熟悉 TNT 的朋友應該知道,TNT 最初的含義就是 touch and talk,指 TNT 系統倡導的兩大操控方式,語音和觸控。不過在 TNT go 上多少有些「打臉」的意味,鍵盤有了、觸控板有了,你甚至還有一根觸控筆,
語音和觸控依然是亮點,另外還能當筆記本用
先把筆拋到一邊,TNT go 的操控方式實際上還是以語音和觸控為亮點的,在桌面空白處長按,說出應用名字,對應應用會瞬間打開。在任意能輸入文字的地方,都能通過語音來輸入(點擊游標處呼出麥克風圖標)。而在鍵盤和觸控板的幫助下,這個方式只是更優雅了,或者說多了一種選擇。
TNT go 的鍵盤上專門有個麥克風圖標的按鍵,能語音輸入的地方按住它就能發出指令。而筆記本上的很多基礎指令,現在也不一定非要在螢屏上找按鈕,Fn 按鍵支持很多調整操作,和一般筆記本無異,
觸控手勢方面,TNT 2.0 支持很多基礎的操作,比如雙擊呼出選單、從螢屏左邊緣向內滑動回傳上一級,從右邊滑動呼出控制中心,也支持最大化/最小化視窗、多任務等筆記本上常見的觸控板手勢,
不過說實話,有些復雜,它就像一個大雜燴一樣,結合了行動電話、平板、筆記本的互動,你可以說它是「集各家之所長」,也可以說是四不像,這種心里的糾結和對這臺設備「身份」的懷疑,幾乎伴隨著我的整個體驗過程,
TNT go 的觸控板手勢就不詳細講了,可以參考 macOS 的觸控板操控,除了自定義選項較少和手勢邏輯上稍有沖突之外,其物體驗還可以。我明白既要它學習成本低、又要自定義程度高,這很難,但我日常使用的是 MacBook,號稱最好用的觸控板,總免不了和它對比,
用更優雅的方式使用行動電話 App
說了這么多才講完基礎操作,其實 TNT 系統更強的是它對大屏操作所做的優化。應用商店里有專門的 TNT 磁區,里面軟體都針對 TNT 系統進行了適配,
你想在 TNT go 上體驗常見應用的大屏形態(而不是小小的行動電話視窗)已經不是很難,TNT 系統特色的視窗管理模式甚至能讓某些體驗加倍。
比如正常在大屏上刷抖音、看朋友圈(抖音和微信都是豎屏形態),辦公三件套、個別修圖、視訊剪輯應用能橫向鋪開,充分利用大屏。視窗設定有「釘在前面」、關閉其它應用等選項,幾乎就是為了「大屏上運行行動電話應用」這一需求而設計,
朱海舟在發布會上提到,TNT 2.0 最多能同時打開 18 個應用,這已經打破了安卓系統的常規限制(是的,別忘了你用的只是一個魔改安卓)。
在最初版本的 TNT 上,老羅就展示過同時打開多個應用(網頁)的發牌手功能,適用于同時在多個應用(網頁)中搜索一個關鍵詞。這個功能在全域搜索中依然適用,不過我要說的是 TNT 2.0 里的「活頁窗」。
我們知道行動電話應用的跳轉再好,利用的都是一塊螢屏,類似視窗模式、氣泡通知、畫中畫等形態都還是在一塊小屏上做互動優化。而對 TNT 系統來說當然沒有這個限制,于是在原來多應用并行的基礎上,TNT 2.0 又做了同應用、不同頁分開顯示的活頁窗功能,
簡單來講就是,每次打開一個新頁面,都單獨再開一個視窗。比如聊微信的時候給每個對話開一個視窗,逛電商 App 的時候給每個商品單開一個視窗,效率明顯提高,簡直是微商、營銷號必備。
這些對行動電話應用的視窗優化,配合閃念膠囊和一步,就能讓行動電話應用間的資訊、互動都十分通暢。而這也是 TNT 系統看準的機會,行動電話存盤了我們越來越多的資訊,而作為處理資訊的工具,傳統的行動電話系統并不能勝任,TNT 作為載體可以打通整套流程,
用 TNT 辦公不是笑話了,但它不一定適合你
不過它真的能做到替代電腦嗎?不可否認,TNT 2.0 這次在整體互動上的優化和一些細節處理上,已經比之前成熟太多,「用 TNT 辦公」這件事已經不是個笑話了,但在用這樣形態的 TNT go 時,我不能避免地會拿它和我的筆記本比。
在一些細節體驗上它依然會讓人「出戲」,比如用觸控板拖動視窗(或者一個標簽頁)時,時不時還是會「掉」,當然用觸控的方式去拖是沒問題的,但這重試一次的體驗不算是效率下降嗎?
在收到一篇 Word 格式的新聞稿時,我無法把它保存為 HTML 格式(因為想快速保存圖片),即使是適配了 TNT 的 Microsoft Word 也不支持,我知道這個需求非常小眾,但正是這些小而具體的需求,讓我無法安心地只帶 TNT go 辦公。
我認為 TNT 系統作為一個補充或者針對某一類人群的需求,是沒問題的,效率翻倍上升。但對某些場景、某些人群的工作流,它就是一個「湊活能用」、效率不那么高的替代工具。更別說 TNT go 本身的重量和形態,已經不如去配一臺真正的筆記本電腦(它和 iPad Pro 在某種程度上遇到的問題一樣)。
畫風不太一樣的行動電話廠商
打通大屏小屏的互動、資訊,這件事的邏輯沒錯,這也是為什么三星、華為(蘋果做 AirDrop、Handoff 也算)依然在做大屏系統的原因,我想 TNT 只是出發得早了一點,運氣差了一點,它缺少一個強大的生態(我想到的是開發者方面)和資本支持它做這件事,
不過現在背靠頭條,其實生態有了,發布會上已經請云游戲、剪映、飛書站臺,頭條老大哥在教育、影像等方面的資源積累是很多普通用戶不知道的。而資本方面就要靠集團對堅果團隊(新石實驗室)的支持了,從官方一些資訊中可以了解到,頭條是想讓他們做教育產品,從集團角度 TNT 的重要性可能真的比堅果行動電話更高。
堅果其實已經與其它廠商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路,真正有「互聯網基因」的行動電話,它的未來路徑可能不是那么明晰,但充滿各種可能性,特立獨行方面這群人不一直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