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發射全球首顆6G衛星?專家辟謠:不存在

2020 年 11 月 6 日 11 時 19 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實現「一箭十三星」。


【圖源:微博@我們的太空】

此次任務中,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搭載了國外的 10 顆衛星和大陸的 3 顆衛星:

10 顆阿根廷 Satellogic 公司研制的 NewSat9-18 小衛星,發射入軌后將與 7 顆已在軌的 NewSat 衛星組網,用于商業遙感,

電子科技大學部號衛星,主要用于對地遙感觀測,未來研究人員將在該衛星平臺上開展太赫茲通信載荷的相關試驗。

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將在軌開展航空機載 ADS-B 信號接收轉發、激光通訊星地數傳技術探索等實驗,是大陸空事衛星系統的首顆關鍵載荷技術驗證衛星。

八一 03 星:搭載“孩子的聲音上太空”大型公益活動芯片,用于天體遙感觀測、對地觀測、天地協同編程教育等實驗。

其中,「電子科技大學部號衛星」備受關注,背后原因在于,作為電子科技大學部建校以來首次以校名命名的衛星,它有一個名號:全世界首顆發射成功的 6G 試驗衛星。

也就是說,5G 行動電話還沒捂熱乎,6G 時代就快來了?

“全球首顆 6G 試驗衛星”說法錯誤

當天,電子科技大學部通過官方微博,對電子科技大學部號衛星及與之相關的太赫茲通信技術進行了簡要介紹,

雷鋒網了解到,電子科技大學部號衛星又稱天雁 05 衛星,由該校與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微納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未來可為智慧城市建設、農林業災情監測等行業提供服務。

這顆衛星上搭載的太赫茲通信設備重 1.3 公斤,功耗 30W,體積比筆記本電腦還要小。

電子科技大學部稱:

此次研制發射的全球首顆 6G 試驗衛星,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首次技術驗證。

此訊息一出,眾多網友參與了討論,其中最關心的還是“6G”這個關鍵詞。

不過,知乎上“如何評價全球第一顆 6G 衛星“電子科技大學部號”的發射?有什么重要意義?”的問題下面,有答主指出了問題:

將這顆衛星稱為是 6G 試驗衛星,非常不嚴謹,

還有答主認為:

把太赫茲搬到太空,就美其名曰 6G 實驗,實在是有點“過界”了,

認為這一衛星的命名欠妥的答主不在少數,但究竟事實如何,是否有更能讓人信服的專家解讀呢?

雷鋒網注意到了電子科技大學部通信與資訊工程學院院長、通信抗干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少謙對外的說法:

這顆衛星被稱為“全球首顆 6G 試驗衛星”是完全錯誤的說法,實際上,這僅是一次太赫茲通信設備在衛星上的適應性試驗。

作為電子科技大學部太赫茲通信的開創者,李少謙表示,這顆衛星搭載了多個電子科技大學部的科研實驗裝置,而太赫茲通信僅是其中的一種,不僅如此,太赫茲通信將來要在空間應用,還需經過許多次實驗。

按照這一說法,給衛星冠以 6G 的名號,的確有失妥當,

太赫茲通信和 6G 有何關聯?

無疑,這顆衛星在公眾面前給太赫茲通信技術刷了一波存在感。

2004 年,美國提出了太赫茲輻射(Terahertz radiation),雖然仍處在起步階段,但已然被視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

太赫茲輻射本質上是一種電磁輻射,頻率在 0.1-10 THz,又稱亞毫米波輻射、太赫茲波等等:

頻率上,處于無線電波和光波,毫米波和紅外線之間;

能量上,處于電子和光子之間。

太赫茲輻射應用廣泛,通過材料傳輸的太赫茲光束可用于材料表征、層狀檢查,還可以代替 X 射線在物體內部生成高解析度影像。

而具體到通信領域,理論上太赫茲波兼具微波通信和光波通信的優點——傳輸速率高、容量大、方向性強、安全性高及穿透性強等,太赫茲輻射可以提供微波無法達到的無線傳輸速率,因此能解決資訊傳輸受制于帶寬的問題。

李少謙表示:

太赫茲通信未來有兩大應用場景,一是地面大容量通信,有可能用于 6G;二是衛星與衛星、星地之間的空間大容量通信,

早在 2019 年 4 月 23-26 日舉行的第六屆布魯克林 5G 峰會上,德國德累斯頓大學部教授 Gerhard Fettweis 和 NYU Wireless 創始人 Ted Rappaport 就談到了太赫茲波的潛力:

研究人員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太赫茲波,它可能會成為下一代無線技術的關鍵組成部分,

當時的峰會上,Gerhard Fettweis 還展示了測驗結果,太赫茲波在 20 米內的傳輸速度是每秒 1TB,

衛星發射當天,電子科技大學部的官方微博上有這樣一張配圖,并表示:太赫茲通信是 6G 的核心技術。

這樣的表述,在現階段可能還得打個問號,畢竟 6G 的候選技術并未確定,正如李少謙表示:

這次實驗與 6G 沒什么關系。太赫茲通信、天地一體化通信、可見光通信、人工智能等技術都可能是 6G 的候選技術,因此,太赫茲通信不能代表 6G。

5G 落地,6G 萌芽

2018 年 3 月 9 日,工信部原部長苗圩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表示,歲末年初之際,大陸對 6G 的研究工作已經啟動了,

當時,工信部 IMT-2020(5G)無線技術工作組組長粟欣也表示,按通信發展的規律推測,6G 的理論下載速度可達到每秒 1TB,預計 2020 年將正式開始 6G 研發,2030 年投入商用,

2018 年的 MWCA(美國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美國 FCC(聯邦通信協會)官員 Jessica Rosenworcel 首次公開提到了 6G 技術。

隨后的 2019 年 1 月,為了比競爭對手更快進入 6G 市場,LG 在韓國高等科技學院(KAIST Institute)內啟用了一個 6G 研究中心。

2019 年 8 月,加拿大媒體 The Logic 報道,華為在其加拿大渥太華研究中心開始了 6G 技術的研發,

對此,華為駐加拿大研發策略副總裁 Song Zhang 表示:

在推進 5G 落地的同時,華為也在布局 6G。

2019 年 11 月 3 日,科技部、發改委、教育部、工信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更是召開了 6G 技術研發工作啟動會,

不難發現,6G 技術早已進入了國家布局、企業較勁的階段。

李少謙表示:

6G 是 2030 年以后用的新一代技術,全球科學家對 6G 的研究還處于前期需求分析、概念定義、潛在技術研究階段,預計 2023 年左右才能明確什么是 6G,6G 將采用什么技術,

雖然電子科技大學部號衛星并非是全世界首顆發射成功的 6G 試驗衛星,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陸航天領域太赫茲空間通信設備的首次衛星搭載實驗背后,是電子科技大學部對于太赫茲技術多年積累的科研實力,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