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華為人員分三類 這一類每年10%強制末位淘汰

日前,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任正非在C9高校校長一行來訪座談會上的講話,談話中,任正非稱華為人員分為三類,包括干部、專家類員工、職員類員工。

任正非稱,只要是行政管理干部,不論主官、主管,每年都要有10%的強制末位淘汰;專家類員工,強調必須有成功的實踐經驗,而且不斷的在垂直循環工作的過程中滾動選拔、自然淘汰。

而職員類員工實行絕對考核,以崗定級,不末位淘汰,沒有年輕化的必要,五六十歲還是15、16級都是可以的,

以下為任正非講話(節選):

我們的人員分三類:

第一類,華為公司的干部政策貫徹“宰相必取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任職都必須有成功的實踐經驗。實行履歷表制,比如他在哪個崗位待了多少年、做出什么成績、得了什么小紅花等等,都有記載。

少了某一段履歷,將來討論干部的時候就可能被放在第二梯隊去。現在都是高素質人才,第二梯隊還能有機會被選拔嗎?在第一梯隊找不到人,再到第二梯隊撈人,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我們對高知識隊伍強調實踐化,是有益的,

所以,在非洲、在戰場上、在各地、各產品線、各崗位,他們都很英勇,為什么?要建功立業。這樣做增強了干部基礎實踐能力,也增強了戰略洞察能力。光是埋頭苦干只能做英雄,也可以工資高一些,但是沒有戰略洞察能力就不能做領導,戰略能力的構建是去實踐中,課堂只是一個啟發,培訓只是選拔的一個環節。

只要是行政管理干部,不論主官、主管,每年都要有10%的強制末位淘汰,進戰略預備隊重新找崗位,即使所有干部都干得好,但相對排序靠后,也要下崗,進入預備隊,而行政管理干部將來再找崗的難度是非常大的。比如下崗的高級干部誰還能與新員工比編程呢?

世界總是一代比一代強的,包括我們的一些學科帶頭人都不可能,跟新人去競爭呢?因此在崗的時候若不珍惜,不努力奔跑,擔責履責,那么淘汰以后想重新找到崗位基本很難。

所以,就使得所有在崗的干部都是要高度努力的,千方百計要跑到前面,就此形成了好的循環機制,

公司行政管理團隊權力大,我們現在開始實施團隊成員兩年、三年任期制,到時候必須改組一次,改組實施“君權神授”與“民主推舉”相結合。公司上層組織可以有提名權,提名要與周邊部門協商,還要給基層老百姓協商,形成候選人名單,即150%的候選名單,然后通過投票推選,將合適的人選出來,這樣避免有人投機跟人站隊,因為老百姓有投票選擇權,風氣慢慢就會變好。

行政管理團隊成員最多可以連選連任兩屆,兩屆后必須離崗,再尋找新的工作機會,更多要求走向一線戰場,不僅他自己再經過一段實踐洗禮,同時也對基層員工完成了傳、幫、帶。

第二類,專家類員工,強調必須有成功的實踐經驗,而且不斷的在垂直循環工作的過程中滾動選拔、自然淘汰,在垂直循環工作中,一方面能把最優秀的人翻上來,另一方面所有專家都經歷了“理論——實踐——理論——再實踐”的自我進化,避免落伍。他們也可以做合理的橫向流動,一是增強合成作戰的能力,為后備主官、主管儲備苗子;二是實現跨專業、跨領域的融合,各自交換能量,實現合理平衡,在運動中選拔優秀,不計較他的年齡。很年輕也可以破格提拔。

專家委員會負責能力的提升、戰略的洞察,對專家職級評定進行建議與否決,專家委員會成員不是按行政部門設定的,是按業務領域設定的,跨度是比較大的,專委會根據專業特點,成員有些是兩年一屆,有些是三年一屆。

任期結束,你還是三、四十多歲小年輕,然后下基層、下一線去作戰去。作戰沒有取得成績,你就可能不會再被提名;作戰取得了很好成績的,被提名,但還要通過一定層面的專家選舉來決定,再確定你能不能進入專家委員會。他們要不斷接受再提名的考核,不斷接受一定規模的投票考驗,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僵化、板結,形成學閥。專家的工資也有可能比行政領導高得多。

第三類,職員類員工,是按確定性程式操作,保持公司的穩定高效運行,流程管理要像高鐵一樣通過。職員實行絕對考核,以崗定級,不末位淘汰,沒有年輕化的必要,五六十歲還是15、16級都是可以的。而專家要對不確定工作負責,跟干部一樣,也是要有自然淘汰的。

公司通過縱向流動,有些優秀的青年苗子會自動翻上來,可能有些做出優秀貢獻的人才可以從13級直接提到18級。橫向流動能解決平衡問題,經歷了這么多年,平衡問題基本得到了一定的解決,這些基本上就是美國西點軍校的做法,公司層層級級授權制,沒有把權力全壟斷住,持續的良性循環,實現激活組織、激活人才的作用。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