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11:消費者理性了

盡管人們的消費熱情依舊,但消費觀念受疫情影響而發生了較大轉變。??

今年的“雙十一”比往年來的更早,時間跨度也變得更長,從10月下旬一直延續到11月11日,這一調整,使得消費者“剁手”的時間也變得更為充裕,

今日凌晨,天貓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季訂單創建峰值達58.3萬筆/秒;11月1日至11月11日00:30,天貓雙11累計成交額3723億元,京東則宣布,2020年11月1日至11月11日00:09,京東11.11全球熱愛季累計下單金額已經突破2000億元,

不過據記者觀察,盡管人們的消費熱情依舊,但消費觀念受疫情影響而發生了較大轉變,以往消費者在大促期間瘋狂“買買買”的習慣正被理性消費所取代,讓后疫情時代下的首個“雙十一”大促顯得有些不同。

大促玩法簡化但不簡單,消費者吐槽依舊

據了解,今年“雙十一”天貓和京東都將預售時間定為10月21日,整個大促活動持續到11月11日,為期22天;蘇寧更是在9月28日就啟動大促,硬生生將“雙十一”從單日狂歡節演變為橫跨一個月的消費盛宴。

盡管今年多家電商平臺表示,將通過多重舉措簡化“雙十一”大促的玩法規則,但從消費者的感知來看,要想理清一款產品具體的優惠力度依舊不簡單。

“現在的雙十一真是一次比一次燒腦了,什么搶紅包、領津貼、優惠券、滿減優惠,再加上預售,真是花樣百出。”在南京工作的王欣(化名)對記者表示,“(電商平臺)都打著給用戶省錢的旗號來搞活動,為啥就不能干脆利索地直接降價,整這么多彎彎繞,這不是讓人失去網購的樂趣和動力嘛。”

王欣的這番話,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過去多年,各電商平臺幾乎都圍繞著“優惠券”、“紅包”、“滿減”等要素來設計“雙十一”的規則,并配以多種兼具游戲屬性及社交屬性的玩法,試圖以此制造一場全民參與的購物狂歡節,覆蓋更廣泛的消費群體。但隨之而來的,是消費者越來越多的吐槽和調侃,

近日,多位消費者向記者指出,最近幾年,雙十一的玩法規則可謂是層出不窮,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店鋪商家,都把簡單的降價促銷做成了堪比奧數的計算題。殊不知,這已經影響到用戶的消費意愿,越來越多的人在復雜的規則面前只能“被勸退”。

一位年輕寶媽曉珂(化名)表示,自從生娃后,就沒耐心和時間琢磨雙十一的各種玩法規則。“要想捋清活動規則,沒點耐心、不花點兒時間是真不行,但我現在缺的就是耐心和時間,本來照顧孩子就夠我忙的了,哪還有心思再去琢磨這些,算了,今年我還是不費這腦細胞了。”

“一頓操作猛如虎,最后省了六塊五,感覺自己被當猴兒耍了,”目前正讀大二的趙云(化名)稱,她在某電商平臺看中了一件打底連衣裙,正好趕上雙十一做活動,商家聲稱比平時優惠35,但她下單后偶然發現,這條裙子的日常價格只比雙十一活動價高出不到十元。

對于今年電商平臺推出的預售模式,趙云表示能夠接受,但對于定金及尾款支付的規則,她認為平臺考慮地不夠周到,“必須在30分鐘內完成預售定金的支付,而且之后如果因某種原因導致我沒有付尾款,這筆定金還不能退,這規定感覺有點太霸道了,”趙云說道,“我定金付了不少,如果想要完整地拿下優惠,最后還得熬個大夜付尾款,好像有一種花錢任人宰割的感覺,”

打工人變尾款人,用戶消費熱情不減

不過,吐槽歸吐槽,到了該“剁手”的時候,消費者也并不會手軟。近期在網路上爆火的“打工人變尾款人”,從側面代表了消費群體對待雙十一大促的消費熱情,

根據百科詞條,“打工人”是現在很多上班族的自稱;打工人往往起早貪黑,拿著微薄的工資,但工作卻十分辛苦,于是互聯網上的打工人便會互相發雞湯、互相鼓勵。“尾款人”則特指雙十一期間支付完定金、等待支付尾款的人群。

誠然,“打工人”、“尾款人”的出現,與當前互聯網人最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十分契合。而二者身份的轉換,又與“雙十一”有著難解之緣,進一步提升了本屆雙十一的熱度。

雖然王欣對今年雙十一的玩法頗有微詞,但最后依舊會趁著大促節點下單,在“已經看不懂這些玩法了,越來越不感興趣,但是不買又覺得虧了”的心態下,王欣成了今年雙十一的“尾款人”,

“不管是在捷運、商場還是超市,甚至寫字樓的電梯里,哪兒哪兒都鋪天蓋地的雙十一廣告,不斷刺激人的購買欲望。在這種密集的資訊轟炸下,我最后忍不住還是‘剁手’,不過主要是囤了些日常生活用品。”王欣如是稱,“白天打工人、晚上尾款人,我們這些打工仔的口袋就是這么被掏空的,”

作為一名資深的運營經理,孫力(化名)與王欣有著同樣的感慨。他指出,自己屬于購買欲望并不十分強烈的人,但從大學部開始直到現在,這十年來他幾乎都是被推動著在雙十一“買買買”,主要還是在意那份參與感。

孫力透露稱,年初的這場疫情,讓他意識到存款的重要性,原本他計劃不參與電商大促活動,留著錢多做儲蓄,不過在收到幾十條商家的促銷廣告資訊、看到身邊的朋友和同事或多或少參與其中,自己還是動搖了。

“我要不親自參與一下就顯得掉隊了似得,反正最后也沒沖動到買很多可能用不上的東西,畢竟還是想存錢的。最后就下單買了臺種草很久的掃地機,當做給老媽的生日禮物了,后面再加油掙錢吧,”

消費者回歸理性,性價比、實用性先行

毋庸置疑,王欣和孫力的這種心路歷程,也在某種程度上投射出當下年輕群體的消費觀念:雖然仍有消費熱情,但正變得越來越理性。

艾瑞調研數據顯示,雙十一消費態度發生轉變,產品質量及正品保障是消費者網購決策的首要因素;與此同時,電商平臺的知名度、信譽和口碑也愈發成為用戶網購時考量的重點,

此外,今年以來,疫情等“黑天鵝”事件的發生,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消費主義,而實用主義成了更多人的選擇,在這種轉變下,人們對于性價比的追求更為極致,這在“雙十一”大促期間也有所體現。

“目前我們國家的疫情得到一定控制,但國外疫情仍然不穩定,老有輸入性病例,心里難免總還是有點擔心,萬一再發生像年初那樣的現象,自己如果沒點兒儲蓄肯定會很難過。”孫力稱,“尤其我現在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家里剛掏空口袋買了套房,我得還貸,考慮的事情自然還是要多一些。消費的話,主要還是看需求,實用、夠用、便宜就行,”

王欣則認為,雙十一每年都有,消費者也會有審美疲勞;而商家的活動力度并沒有明顯加大,甚至有時候宣傳的優惠比實際小很多,收割消費者的意圖越來越明顯了,“再加上這魔幻的一年里,很多人的收入縮水不少,我們這種普通工薪階層更是不敢奢望工資上漲,‘報復性存錢’的想法有時候是會壓到‘報復性消費’的,哪兒敢像以前那樣大手大腳花錢啊,”

不僅是年輕群體,本就看重性價比的中老年在大促期間也變得更為謹慎。今年46歲、在小區經營小賣部的的蔡阿姨對記者直言道,“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家里的收入少了很多,所以今年雙十一沒舍得買太多東西,只花了幾百塊錢,買了雙鞋子和一些日用品。”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年大陸雙11網路購物消費信任洞察報告》,實用性商品成為人們網購的重點。報告顯示,在2020年雙十一大陸網購用戶計劃購買的品類中,日用百貨、服裝鞋帽、家居用品分列前三,計劃購買這三個品類的用戶占比依次為60%、58.4%和51%;食品飲料和3C數位家電則排在第四、第五位,計劃購買這兩類商品的用戶占比分別有43.8%、41%,

業內人士認為,后疫情時代,在消費者日趨理性與冷靜的消費觀念下,承載著平臺與商家諸多期待的雙十一大促可能還需要向用戶呈現更多新故事。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