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狗比人的聽覺和嗅覺靈敏很多?

首先,人和狗都是一種生物,屬于能量循環的一個環節,從生物學意義上來看,人和狗都是食物鏈頂端,并行于世

人類的祖先生活在森林中,攀援和視覺比嗅覺、聽覺要重要,爬到樹梢可以躲避豹子、野狗, 視覺可以讓他們找到更多的嫩樹葉和野果,因此,靈長類的上肢普遍比較靈活,沒有依靠尖利的爪子討生活,人類的指甲只是用來剝離果殼或者樹皮什么的,牙齒也不那么發達,吃幾個野生漿果、蠐螬,犯不著用一寸長的犬齒吧?

當原始人類因為基因突變,不適宜樹梢生活的時候,不得已下到地面,這個時候,他們已經學會了團結合作,有了群體力量的保障,一些大型捕食動物吃了不少悶虧,好比單個狒狒的力量比豹子弱小,可是50只狒狒絕對可以將豹子抓過來當點心吃!人類也是如此。在非洲草原上,5個土著結伴就可以橫著走,基本沒有捕食動物敢靠近。

很奇怪不是,在非洲大草原,我們沒有看到人類馴服過什么動物,可是在亞歐大陸,人類不但馴服了馬,還馴服了豬牛羊、貓狗(北非)

當人和狗都是野生物種的時候,相信人類的某些技能比狗強很多,比如攀援,蹭蹭幾下,就可以爬到樹梢,野狗在樹下只能嚎叫幾聲,悻悻地走開。

關于嗅覺、聽覺對狼的重要性

狗的祖先是狼,存在于地球上的年代,比人類還要久遠,它們食物以動物的血肉為主,有時候是腐尸,其主要在地面活動,基本沒有什么立體空間維度,地面的情況錯綜復雜,競爭對手很多,不少的動物藏身于地洞,嗅覺/聽覺不靈敏,可能就要餓肚子。狼的生存環境比人類要嚴苛許多,對于沒有主觀能動性的野生動物來講,適應環境比什么都重要!

比如一群狼的領地有方圓200平方公里,單靠視覺是行不通的,地面有曲率限制,看不了幾十公里。大漠草原、森林邊緣,草比人高,一眼望不出十幾米,不遠處還有山巒起伏,這個時候,嗅覺就會派上用場,氣味分子可以繞過某些障礙物,在空氣中傳播很遠,只要它們的鼻咽部能夠接收到幾十個氣味分子,就能夠引起神經興奮,開始追索功能。

聽覺對狼的作用,主要是搜尋小動物和防范突然襲擊,在逆風的狀況下,嗅覺起不到任何作用,這時候,只能夠靠聽覺,十幾米范圍內的野兔、旅鼠、田鼠之類的小動物,都在捕食菜單上,雖然不能大快朵頤,可總比沒有強,低矮的灌木從中,也許會有老虎埋伏、棕熊潛行,聽覺靈敏可以保命。在北極地區,它們可以追蹤大群的麋鹿、駝鹿,在北美,它們是維護野牛群落的主要幫手。

同樣的,其它捕食動物、狼群也會在附近出沒,不小心踏錯半步,可能遭到滅頂之災,畢竟草原地區,大家都靠著糞便和尿液以及其它腺體分泌物留下了標記,可能昨天剛下過雨,氣味淡了一點,可這也不是掉以輕心的理由,只是天氣原因而已,不是因為對方遠離了,很可能這個時候,對方的狼王正帶領正規軍在巡視,重新標注,此時湊上去,真的是找死了。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狼群本身就比原始人類在嗅覺和聽覺上占據絕對優勢,都是環境造成的。后來狼群的一部分分化出來跟隨人類活動,可一時半會兒,這些生理優勢不會退化太厲害,因此才成為人類的幫手,形成了半共生關系。

分工和思維讓人類更上一層樓,從生物群落結構上超越了其它物種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就是這個特性,讓人類開始超越,一個人在曠野,本來很渺小,但是如果他能夠搭建庇護所,圍起柵欄,生一堆篝火,絕大部分動物是不敢靠近的。如果手里有工具,比如梭鏢、弓箭什么的,那簡直就是動物的災難,可以設誘餌,讓動物自投羅網,連搏斗都省略了。

原始人類的主要食物是雜食性,人類下到地面,其實很多技能用不上了,比如爬樹,草原上沒什么樹木可以讓人攀爬,只有靠團結才能夠獲得生存的機會,5個人背靠背站成一團,手上拿著原始的長矛,20十只狼看到也不敢靠近,因為不能夠將5個人一擊致命,狼群就會受到傷害,這在野生環境下就代表著死亡。實際上,眼睛對于人類更加重要,人類可以直立行走,眼睛處于頭的上部,視野遠比其它野生陸地動物要開闊,當然不能與長頸鹿比較。人眼可以辨別草地形狀、動物足跡以及動物排泄物的新鮮程度,繼而發揮其耐力超凡的優勢,展開追蹤,讓其它動物活活累趴下,最后被人類絞殺。

當原始人類沿著非洲海岸向歐亞大陸進軍的時候,北方的狼群是悲催的,在它們的進化歷史上,從來就沒遇到過成群結隊分工合作的對手,還那么善于奔跑,還有遠程攻擊武器,最特殊的就是,他們有時候還舉著火把,這哪里是來和我老狼王搶吃的,簡直是來要我老命的好吧!在這方面,原始的狼群最后也被人類整得沒脾氣了,只要看到3-5成群的人類,手上拿著工具,直接自覺遠遁。不要說狼群,就算是老虎、棕熊,也得退讓七分,惹不起這種兩足動物!

人除了有思想,會造工具,而且,這個思想和技能可以通過學歷來傳承,這就讓其它動物望塵莫及了,這些物種為了維持生存,只能夠勉強將一些生活必須技能固化在基因當中,保留了一丁點的學習能力。人類的其余生物學特征沒有什么特別的,敏捷性、嗅覺、聽覺都不如狗狗,只有耐力比狗強,因為人類可以出汗,人類消化淀粉和煮熟的肉類,食物轉化能量的利用率要比狗高好幾倍!就是這個細微的差別,讓人和狗處于物種關系學上的不同地位。

到了30萬年前,人類的群落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部落集群可能達到上千規模,組織能力和戰爭將人類推向了巔峰,他們會有意識地改造身邊的世界,通過構筑龐大的建筑群,將其它生物排除在外,基本人類活動的地方,大型猛獸都會避而遠之,而狗的祖先可能是一些爭斗中遺留下來的幼獸,被人類抱養,因為自然界中有時候不同物種之間有相互結成暫時聯盟的可能性,我們常常看到一只羚羊幼崽與一只獵豹幼崽在一起玩耍的情形。

狗保持敏銳嗅覺的根本原因

人類群體規模的擴大,生產能力的提高,就會存在浪費,這些殘羹冷炙,成了一些小動物的食物來源,比如鼠類、貓、狗就會徘徊在人類營地周圍。但是總體上,它們對人類保持一定的警惕性罷了。因此,在強大的人類群落,狗狗不得不保持靈敏的嗅覺和聽覺,畢竟不知道什么時候,人類突然性情大變,開始屠殺身邊的伴侶動物。

貓狗沒有集群思維,沒有制造工具的能力,甚至它們有生之年學到的東西,都不能夠很好地教育下一代,因為人類會緊盯著它們的發展,如果兩只狗之間產生了某種類似文明的交流,會引起人類的警惕,直接把這種文明萌芽給掐死!這是跨物種文明的排他性。

我們不要把這些動物看成人類社會天然的一員,彼此只是伴生關系,連共生都算不上,與人類共生的動物,是某些細菌、變形蟲之類的東西。人和狗之間,保持著相對的警覺性。

謝謝閱讀!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