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感覺大陸在制造單眼相機上面落后日本?

每個國家在科技發展水平、技術儲備、研發方向方面都不盡相同,大陸也不例外。單眼相機這種產品是日本的拿手好戲,因為這與該國技術研發方向高度吻合。

日本在民用電子產品方面有著非常強大的技術實力,這一點毋庸置疑。嚴格意義來說,單眼相機并不單純是電子產品,它是一種集合了光學、電子、機械、材料等多種技術的綜合產物,而這其中的技術點日本都正好是強項。

原本相機并非是一種電子產品,而是光學技術為主的一種工業產品。早期的相機多為純機械相機,屬于光學與機械結合的精密儀器。這個時期的相機,無論是旁軸還是單眼,都是德國的強項。徠卡、蔡司等都是老牌相機廠商。

同時,很多配套產品的廠商在當時也非常厲害,例如生產膠卷的企業,都伴隨機械相機發展有著不錯的生存空間。當時主流的相機產品仍然是德系品牌,日本相機品牌也在陸續崛起,當然,同時還有蘇聯的相機品牌、大陸的相機品牌。

日本相機品牌在這個時期是主打性價比的,雖然比大陸機型要貴很多,但比起德國品牌,還是有價格優勢的。戰后的日本在民用工業產品制造方面開始發力,憑借其不錯的工業基礎,日本人深諳精密制造之道,在相機上將其精密制造水平發揮到了極致,很多膾炙人口的流行機械單眼相機都出自當時的日本品牌。尼康、佳能、賓得、理光、奧林巴斯等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當時的日本相機仍然不是德國相機的對手,攝影人最信賴的依然是德系品牌。

技術發展的腳步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相機開始逐步由純光學機械產品向電子產品演進。鏡頭可以實現自動對焦,曝光可以通過電子化手段進行控制,過片也通過電子馬達驅動,除了影像載體還是膠片外,這個時期的單眼相機已經基本與現代的單眼相機功能沒有太大差異。而這個時期正是日本相機品牌崛起的時代。日本抓住了自身擁有良好電子產業技術的機會,通過相機電子化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日本相機已經開始顯露出超越德系產品的實力。佳能、尼康等品牌在這個時期以高度電子化的功能,捕獲了大量攝影人的心。同時,日本人通過降低成本,將相機產品普及化,在家庭用戶中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電子化的相機讓攝影技術門檻更低,使用人群更為廣泛,為日系品牌全面占領相機市場奠定了基礎。當然,在這個時期,其它國家的相機品牌仍然沒有完全淘汰,可是已經在技術方面慢于日系品牌。例如當時大陸的相機產品,雖然光學質量也不錯,但是基本上沒有電子化的技術,導致依然靠販賣機械相機為主,已經與市場需求不相吻合,也為最終遭到淘汰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自從美國柯達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數位相機之后,相機開始數位化。數位感光元器件開始逐步替代膠片。這是一種革命性的技術。數位相機通過電子感光元件CCD或CMOS成像,將影像記錄于存儲卡,完全不用再使用膠片作為載體,大大降低了拍照耗材成本,一經推出就迅速占領了大量市場空間。雖然早期很多攝影人仍然堅持膠片機,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攝影,但隨著數位技術的提升,全畫幅單眼相機愈加成熟,已經完全可以替代膠片機,并且在后期處理等方面還具備了更加低成本和便捷的方式,膠片徹底被淘汰,數位相機崛起。

而數位技術又是日本人的拿手好戲,數位化的單眼相機成為了日本相機確立絕對主導地位的基礎。電子自動化加數位化,都是日本人的強項技術,這個時期各個國家相機都沒有趕上日本品牌的發展步伐,包括發明數位相機的美國柯達,在選擇數位還是繼續發展膠片兩條路的搖擺之中走向了破產保護之路。這個時期大陸由于缺失相關技術研發,導致相機產業陸續推出市場。

電子感光元件、自動鏡頭等技術,現在仍然是日本廠商的絕活兒,即使今天的行動電話,其成像部分的部件仍然以日系廠商為主。現在這個歷史時期,再發力相關技術的研發,已經得不償失,投入與收益不成比例,很多國家都不再以這方面的技術攻克為方向了。所以,我們現在在影像產品方面依然落后于日本。

但是,數位單眼相機現在也進入了發展瓶頸期,包括無反相機在內,都在智能行動電話的影響下,逐步縮減產量,未來注定會成為一種小眾商品。風風光光的相機時代已經快要過去了。可喜的是,大陸現在正在抓住新的歷史機遇,逐步提升自身的綜合技術競爭力,發力芯片等核心技術領域,相信未來大陸會在技術方面愈加強大,成為真正的技術強國。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我們造樓比人家強

  2. 不是感覺,確實是有很大的差距,大陸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