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華為殺入!沉默已久的萬億風口被喚醒

在大部分人的傳統印象中,農業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力耕作,

但如今這一形象將永久成為歷史,“不要認為農業是個傳統行業,農業實際上是可以應用高科技的行業。”北京大學部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周其仁日前說道,

在“十四五”規劃中,鄉村振興單列一篇,其中第二十三章更是專門討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強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業機械研發應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75%。這也再次讓農業科技進入到資本的視線中,

社科院報告稱,預計到2025年,保守估計新增農村轉移人口在8000萬人以上;農業就業人員比重將下降到20%左右;鄉村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達到25.3%,約為1.24億人,

那么,未來農業的勞動力在哪里?和汽車自動駕駛的發展方向一樣,未來的農業也正在朝著無人化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和物聯網系統出現在農田。

根據中投產業研究院研報,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智慧農業企業融資情況發展較差,融資輪次較低,相對于無人機植保企業,農業數據服務企業融資情況更少,

但隨著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作為現代農業的高級階段——智慧農業會不斷發展出更多的農業科技公司,最近,農業科技賽道也越來越受到資本的追捧,

去年11月,百度資本、軟銀愿景基金、創新工場、成為資本、越秀產業基金、廣州新興基金等機構以12億人民幣投資極飛科技,今年3月,高瓴創投又追加超3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由此,極飛科技在半年時間內,刷新了大陸農業科技領域最大筆融資記錄。

除了極飛科技之外,據創業邦統計,最近6個月內,科百科技、豐疆智能、愛科農、大地量子等公司也都陸續融資,農業科技賽道共計15起融資事件,融資額已超20億元,

不光是創業公司活躍,阿里、騰訊、華為等巨頭也紛紛布局,發力農業科技這個萬億級的市場。

農業科技賽道藏著一個萬億市場

成立于2007年的極飛科技,由一群熱愛折騰的極客工程師組成,起初做的還是民用無人機,創始人兼CEO彭斌回憶說,當年正好趕上了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硬件的創業潮,這也讓他相對容易地獲得了融資,

“早期投資人往往從技術創新型、技術顛覆性的邏輯來思考,而中后期投資人會更看重對社會、商業模式的變革。”

彭斌曾對公司早期投資人——成為資本合伙人康霈說,無人機不只有航拍,會不會有更多場景?譬如,空中攝影、精準投放、空中表演,而極飛應該專注做好一個品類,并成為這個品類的老大,也因此,極飛科技拿到了成為資本的投資,

而在彭斌團隊在2013年決定扎根農業領域時,困難和質疑就紛涌而來,

“農業需要科技嗎?年輕人逃離農村,人口減少,搞農業能掙到錢嗎?跟農民交易過程中是用現金嗎,能不能被記賬變成標準的財務……”

用無人機幫農民打藥這也和人們傳統印象中,農民拿著鋤頭鐮刀的形象不同,迎面而來的是投資人對于農業領域的不理解。

面對質疑,彭斌將極飛堅決地定位于服務農業產業的科技公司,而并不是一家農業公司。在彭斌看來,農業產業也仍是一個待挖掘的價值洼地,就市場規模來說,智慧農業將會是萬億級的規模,如果把農產品算上就更不得了,未來將有無法想象的市場空間。

由于地形、道路交通等問題,很多農田無法實現機械化,有了空中無人機這個維度之后,就不需要再考慮地形原因,同時,現在還留守農村的往往都是平均年齡60歲的勞動力,而這也正是大規模使用自動化最好的場景。中后期的投資人也和彭斌一樣,深入到農村之后,才發現了其市場的廣闊潛力。

現在,從天上的農業無人機、遙感無人機,到地上的農業無人車、農機輔助駕駛設備,以及農業物聯網傳感器和智慧農場管理軟體,極飛科技正在形成一整套全新的農業生態體系。

極飛的農業無人機已經覆蓋了新疆3700萬畝棉花田中的1/2,截至2020年底,極飛科技已將6萬多臺農業自動化設備鋪設到全球42個國家和地區的田間地頭,服務超過931萬農戶、7.8億畝次農田。2020年業務收入實現253%的爆發增長,2021年春耕,新品訂單量是去年同期的2.5 倍,

青桐資本董事總經理顧劍璐對創業邦說,在過去,之所以農業科技公司在融資時會遇到投資人的不理解,一方面是由于農業領域本身是一個很繁雜且龐大的范疇,并不是大陸資本市場關注的一個主流方向,

從范圍上講,包含了農、林、牧、漁等幾大方向,從環節上包含了育、培、種、養、產、加工、銷售等,從產業鏈上又涉及農化、農機、農產、渠道、資本等,從環境要素又涉及土地、氣象等。

再加之大陸農業的生產形式非常分散,大都依靠農民個人經驗,相較歐美國家的集約式生產仍有較大差距。這些都造成了農業產業升級注定是一個長跑賽道,也一直是一個市場天花板足夠高的賽道。

但顧劍璐認為,這中間的升級空間巨大,且每一個環節的增產、增質、提效、降本都是絕對的痛點,

“我覺得現在我們找投資機構不像以前那么難了”,科百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劉宗波則是將農業與物聯網和AI技術結合,尋找到了突破點,

今年年初,這家公司宣布完成數千萬元B輪融資,投資方為森合投資,青桐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劉宗波談到,“投資機構跟我們談投融資的時候,并不只是關注AI技術本身,而是主要看AI如何應用在我們的農業系統上,對這些數據、圖像如何處理,處理完之后具體解決了哪些農業問題(自然災害、生物災害等),與傳統農業模式相比產生了多少效益。投資人更關注的是從底層硬件到軟體系統的一整套解決方案,”

發展早期,科百科技便開始做農業環境傳感器和數據采集,隨著采集成本的降低,這也讓農業企業用數據來指導農業生產成為可能。這其中,不僅需要土壤環境數據,還需要植物生理、氣象環境、作物生長的微環境等各種類型的數據。

劉宗波逐漸發現,隨著數據的不斷累積,這些數據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關聯,完全可以通過運用這些數據來管理設施、設備,來指導農業生產。

通過在云平臺上建立了一個虛擬的數字農場,科百科技讓農業企業可以遠程管理農田,而無需現場管理,從而減少農業生產的管理成本,

具體來說,云農場通過對傳感器和攝像頭采集來的數據和圖像進行處理,針對用戶預設的需求就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決策邏輯,再通過物聯網執行系統,對農田中的電動機、閥門、執行器等設備進行在線開閉,以此來達到最大程度的自動化。

例如,AI在處理昆蟲圖像的時候,系統可以直接智能地執行噴霧或者環境的調控,通過物理環境的調控提高植物保護的方法,這樣就可以讓作物盡量少打農藥或者不打農藥。

又如,在高溫和高照較強的情況下,植物的嫩芽和花芽很有可能被灼傷,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就很難恢復。但如果能夠提前從圖像識別中捕捉到葉片從茂盛變成凋萎的趨勢,就可以預判出灼傷的前兆,自動啟動霧化進行降溫,從而避免不可挽回的損失。

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落地自然會進入到資本市場的視野當中,且市場足夠大,這么大的產業鏈足夠支撐大量科技公司在里面尋找發展方向,這必然是一個加速的過程,顧劍璐談到。

極飛科技和科百科技的應用場景也僅僅是其中一部分,顧劍璐認為,整個農業科技賽道可以從空間和產業鏈兩個角度來重點關注:

從空間上,包括高空領域(衛星遙感數據帶來的農業空間大數據能力,比如氣象、溫度、濕度預測)、低空領域(無人機植保飛防,無人機低空數據監測服務,例如光譜、攝像頭等傳感技術)、微觀領域(圍繞植物體、土壤、微觀環境的智能感知技術)三大部分;

從產業鏈角度看,育種環節的智能化,AI和物聯網在精準栽培領域的應用等都是值得關注的方向,尤其圍繞智慧種植、精準栽培,AI和物聯網技術可以將大量的人工控制行為和人為種植經驗通過算法數字化、標準化,特別是對于經濟型作物,可以達到增產增效、南果北種,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加農產品流通的目的,

上述技術應用在養殖領域也同樣很有價值。

農業科技成為巨頭兵家必爭之地

最近幾年,隨著消費能力提升,下游消費者、品牌商對農產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AI、物聯網等軟硬件底層技術的逐漸成熟在給各行業注入力量;2014年明確土地流轉、三權分置以及規模經營等政策,這些都讓大陸的農業生產方式加速發生變化。

譬如,2016年中化收購先正達,讓大陸在農資領域并肩歐美;中化農業、先正達、史丹利、海利爾、紅太陽等農資農業廠商都分別在農業資訊化、供應鏈金融、農業技術領域發力,

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行業也從來不乏巨頭的身影,事實上在2018年前后,BAT等互聯網巨頭就開始入局農業科技領域。

馬云曾說:“袁隆平先生把畝產做到一千斤,我們要用互聯網技術,爭取把畝產做到一千美金。”在巨頭中,阿里不僅口號喊得高,在電商和產業鏈上也最具競爭力。

在技術方面,阿里通過與海升集團等企業廣泛合作,將其“ET農業大腦”應用于生豬養殖、蘋果及甜瓜種植等領域,目前已具備數字檔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農事分析、全鏈路溯源等功能,

尤其在產業鏈方面,阿里結合自身的電商基因和商業生態,打通了天貓生鮮、菜鳥物流、螞蟻金服等生態產業鏈,能夠為合作商提供銷售、金融及物流運送等多方面的服務,

由于不具備阿里的電商優勢,騰訊除了在農業AI技術的布局,也在發力農業領域的產業互聯網。

例如,騰訊云與廣東粵旺農業集團、深圳壹家倉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粵港澳大灣區產融基金共同打造的“智慧農業平臺”,也是騰訊云首個農業產業互聯網項目。此外,騰訊還投資了一家名為Phytech的以色列農業科技公司。

而華為近兩年則是借助其通訊優勢殺入農業領域。先是和北大荒集團聯手打造“數字田”,而后通過農業物聯網培育“海水稻”,讓鹽堿地里也能長出水稻,今年,華為又推出了“智慧養豬方案”,想要通過無人化、智能化養豬替代人力,

在農業科技熱潮越發火熱的情況下,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這些巨頭的布局都是以技術為核心,向各自的生態擴展,這也就進一步加劇了整個賽道的競爭。

在顧劍璐看來,巨頭紛紛殺入農業科技恰恰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這也證明了這個賽道所蘊含的巨大市場價值。

一方面,將會有更多的技術能力支持到農業領域;另外,正如之前所說農業是龐雜的,產業的升級必須有很多基礎建設的升級,大廠的進入也會意味著基礎設施的升級;與此同時,隨著農業聯網、農業上云,農業數據將會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要想從農業科技賽道中突圍,就必須打好差異化、建立自己的護城河。

顧劍璐具體說道,不同于其他領域,農業的專業壁壘非常高,懂技術絕對不意味著懂農業,懂飛防植保也不意味著懂種植,甚至懂怎么種植茶葉也不意味著就懂怎么種植西瓜。在創業公司的早期階段,一定有建立農業know how壁壘的能力,

農業作為一個長周期長產業鏈的領域,對于農業科技創業公司,現階段的難點還是會在盈利能力上;從開始到最后實現商業價值,時間長、投入產出比低且牽扯的產業鏈條非常多,對于農業科技創業公司,如何在鏈條里找到正確的切入點切進去是難的,

拿無人機飛防植保來舉例,涉及農機、農藥、農化、農民、經銷商、傳統植保小隊等多方利益,從不同的切入點進入都會是不一樣的利益鏈條;再比如智慧種植領域,從基建、運營、產銷等不同環節切入,利益鏈條也不一樣,

極飛科技就曾在商業模式的探索上遇到了難題。2016年,極飛推出了第一代植保無人機。但農業無人機成本較高,一臺的價格數倍于農戶一年的收入,銷量寥寥無幾,

于是,極飛開始嘗試直營服務,他們和農戶談,由極飛派無人機給棉田打藥,按照每畝地十幾元的服務費來收費。當時,極飛的服務團隊一度超過400人,幾乎已經是大陸最大的農業服務公司了。

但技術推廣到一定程度的同時,設備的穩定性提升、價格下降,一批農資農藥經銷商開始嘗試農業無人機噴灑農藥的服務。同時,一批帶著“科技”的年輕人回到農村,成為了操作農業無人機的專業飛手。相較于直營團隊,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的復雜性,

極飛在2017年基本結束了直營服務,到現在已僅保留了數據直營服務,服務團隊只服務于經銷商。從直接服務農民退到了經銷商后面,這在商業模式上的改變在于“我們不要去做用戶能做的事情,我們只需要做他不能做的事情”。彭斌說。

這一年,極飛開始對外銷售其植保無人機,并在頭一年就營收過億,到2018年已實現盈利,

“農業人才將會尤其重要,甚至重于技術人才”。顧劍璐特別談到,農業領域都是“田間地頭談生意”,落地到服務產品,一定都是實際滿足農場/農戶的需求,所以對于早期創業公司,需要多做調研、做足功課。

總之,無論是巨頭還是創業公司,借助AI、物聯網等技術,大陸農業領域的無人化變革已經成為一場不可阻擋的大潮,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