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不同,是處處都不同,
這句廣告語,出自蘋果,當年,它為 iPhone 6s 做宣傳。
現在,它也可以形容蘋果最新的三款 Mac 設備,分別是 13 英寸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以及 Mac Mini——目前,這搭載 M1 芯片的三款 Mac,已經開賣了,
與前作相比,它們在外觀上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但是,因為 M1 芯片的加持,這三款新 Mac 產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實際上,在蘋果 M1 芯片面前,舊款 Mac 所采用的 X86 架構 Intel 芯片,似乎變成了上個時代的產品,
一句話:蘋果 M1 不講武德,
M1 單核跑分超過所有 Intel 版 Mac,多核也優秀
先說一個基本結論:
在所有 Mac 設備中,M1 芯片單核絕對碾壓,多核表現尚不及 Intel。
先看 Geekbench 給出的最新跑分,在所有的 Mac 設備中,三款搭載 M1 的設備包攬了單核排名的前三,不過多核跑分則依舊是 Mac Pro(Late 2019,搭載 Intel Xeon 系列)居上。
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么 M1 眼下還不出現在 Mac Pro 等機型上,
值得一提是,TechCrunch 作者 Matthew Panzarino 在多款 Mac 上編譯了 Safari 瀏覽器引擎 WebKit 的開放源代碼,結果顯示:基于 M1 的機型比基于 Intel 的機型更快地完成了任務。
具體來看,M1 款 MacBook Pro 編譯 WebKit 用了 20 分 43 秒,而基于 Intel 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用了 46 分 10 秒——但重點,M1 款 MacBook Pro 還剩下 91% 的電量,而基于 Intel 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還剩下 24%,
這個對比結果令人咋舌,
再看蘋果 M1 芯片與 AMD&Intel X86 處理器的整體對比情況——我們來看 anandtech 的對比結果,它采用了 CineBench 對比方案。
在 CineBench 的單線程測試中,采用 M1 芯片的 Mac Mini,跑分為 1522,僅次于 AMD Ryzen 5950X 和 Intel Core 1165G7 (28W),而且與它們的跑分差距并不大。
在 CineBench 的多線程測試中,采用 M1 芯片的 Mac Mini 跑分為 7833,排在第三名,僅次于 AMD Ryzen 4900HS(35W) 和 AMD Ryzen 4800U(15W),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名為 M1 芯片在(Rosetta2)兼容模式下的表現,為 5257 分。
總體來看,在性能層面,M1 芯片在單核性能上實現了針對 Intel 和 AMD 碾壓優勢,多核層面也是卓爾不凡——總體上已經擁有了比肩 Intel 和 AMD 的實力。
某種程度上,M1 芯片從根本上刷新了人們對 ARM 芯片的認知,它可以在電腦性能上與 Intel & AMD 媲美了。
運行流暢,可支持 Intel 應用,續航無敵
之前,蘋果在發布會上把 M1 說得天花亂墜,基本上都算是廣告,
這一回,我們不看廣告,只看療效,借助 The Verge 等媒體對三款 Mac 新品和 M1 的實際評測,看看這款采用 5nm 制程工藝的 M1 芯片的實際表現。
首先,基于最新發布的 macOS Big Sur 系統,M1 版本 MacBook Air/Pro 無論是開機,還是打開 Safari 瀏覽器、辦公三件套(Keynote、Pages、Numbers),都是一點就開,流暢無比,
根據 The Verge 對新版 MacBook Air 的評測,它在打開同時運行多個應用程式的情況下,從未出現卡頓,即使是運行 Adobe Premiere 也沒有問題,
有網友用 M1 版 MacBook Pro 和搭載 i7 處理器的 iMac Pro 剪輯視訊,發現前者的速度大于后者。
不僅如此,在運行 Dota2 的幀率數上,M1 是 110 FPS,而 Intel i7 Iris Plus 僅僅為 23 FPS,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考慮到應用程式的兼容性問題,macOS Big Sur 內置了一個 Rosetta 2 的工具,來實現對以往基于 Intel 的應用程式的兼容,這對應用程式的運行速度也會有一定的損耗。
值得一提的是,用戶在打開 Intel 應用程式時,也需要先下載 Rosetta 2,
在 The Verge 的測試中,新 MacBook Air 通過 Adobe Premiere 軟體來進行導出視訊的測試,結果是 MacBook Air 完勝搭載 Intel 集成顯卡的筆記本——即使是與某些筆記本內置的獨立顯卡相比,也不落下風。
但真正重要的是,這個 Adobe Premiere 并非是 Adobe 專門為 M1 芯片而推出的,而是通過蘋果的 Rosetta 2 來運行,理論上會對它在 M1 的運行表現會有一定的影響——盡管如此,從用戶角度來看,Adobe Premiere 運行沒有問題,可以看到蘋果對 M1 和 Rosetta 的優化之優秀,
對此,The Verge 表示:
如果你現在有 MacBook Air,我相信這款新 MacBook 在各個方面都會表現得更好,我認為它勝過了運行 Windows 的基于英特爾的超級本,包括最新的芯片,
那么,在實際運行效果之外,M1 版 Mac 的續航表現如何呢?
蘋果宣稱,在同樣的電池大小下,新款 MacBook Air 續航時間比上一代多出了 50%——而在 The Verge 的日常應用測試中,MacBook Air 非常接近于這個表現。
至于 MacBook Pro,The Verge 實測顯示,在輕松實現 10 個小時的續航之后,MacBook Pro 依然需要 8 個小時的時間來耗盡電池(用 Chrome 打開 4K YouTube 視訊的方式)——這只需要一次充電。
可以看到,新款 MacBook Pro 的續航能力的確是逆天了。
Office/PS/Chrome 都原生支持 M1,iOS app 可運行
對于 M1 版 Mac 來說,最大的問題莫過于軟體生態的問題,
其實,在 macOS Big Sur 正式發布之時,蘋果已經針對 M1 芯片適配了不少應用,主要是蘋果自己家的軟體(Final Cut Pro X,辦公三件套、Safari)等,都已經進行了深度適配,其運行表現也都不錯,
其次,正如上文所言,針對此前開發者專門為 Intel 芯片 Mac 開發的應用,蘋果在 macOS Big Sur 中內置了一個 Rosetta 2,可以實現對 Intel 處理器指令的翻譯(Translation),從而讓后者在 M1 上實現正常運行——盡管運行速度會有一定損耗。
不過,盡管如此,M1 依然表現優秀,
按照 The Verge 的說法,如果是在高通處理上運行 Windows 操作系統,它的速度會更慢,有更多 Bug,而且更加復雜——與之對比,在 M1 和 Rosetta 2 的加成下,以往的應用程式也能夠很好地運行,很少有 Bug。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蘋果的強大號召力下,已經有不少大型軟體商已經在推出專門為 M1 芯片開發的應用程式,
比如說,11 月 17 日,Adobe 推出了最新的的 Photoshop Beta 版本,它是專門為 Mac ARM 而打造的——不過眼下它只是擁有 Photoshop 的核心功能,Adobe 表示未來會增加更多的功能,
同時,Google 也發布了最新的 Chrome 87 瀏覽器,其中包含針對 Apple Silicon 進行優化的版本,將原生運行在蘋果基于 Arm 處理器的新款 Mac 上,
當然,微軟早在 11 月 12 日就推出了支持 Apple Silicon 的 Office 2019 通用版本——金山的 WPS Office 也在 11 月 16 日推出了針對 Apple Sillicon 的辦公套件。
目前來看,不少大型開發者都在開發支持 M1 芯片的 Mac 應用,未來支持 M1 的原生應用勢必會越來越多。
目前在網路上,已經存在了一個主題為 “Does it ARM?” 的網站,用戶可以在這里搜索相應的 App 是否支持 Apple Silicon——網址是 https://doesitarm.com/,
另外,網友關心的另外一個問題是:iOS 和 iPadOS app 是否可以在 Mac 上運行?
答案是:部分可以,目前可以運行在 Mac 上的常見 iOS App 和 iPadOS App有:QQ 飛車、京東極速版 HD、支付寶、Bilibili、Telegram、餓了么……不過,Google 旗下的 App 不支持,微信也不支持,
總體來看,iOS 和 iPadOS app 運行在 M1 芯片上的體驗并不好, 但你的確可以在 Mac 上用 iOS 版的餓了么 App 定個外賣了,
小結
M1 芯片,無疑開啟了蘋果 Mac 的未來。
更強的性能、更長的續航、更大的應用生態……在推進 Mac 體驗不斷變好的過程中,蘋果在 M1 這里體現出了強大的硬件創新能力、軟硬件產品整合能力、生態掌控能力和開發者號召力,
可以想見,M1 只是一個起點,未來的 Mac(和它所搭載的芯片)只會更加強大,
當然,M1 對于整個 PC 行業都有著重大意義——畢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個人電腦的行業發展本來已經陷入瓶頸,Intel 和 AMD 為代表,PC 行業在硬件技術層面的創新也變得無比緩慢。
但憑借 M1,蘋果硬是打破了這個僵化的局面。
可以看到,M1 版本 Mac 的推出,某種程度上也預測了另外一個技術趨勢——未來,包括 Windows 在內的整個 PC 生態,也有可能以某種方式走向與移動生態的融合,從而使得個人計算都遷移到 ARM 之上,
到時候,常年擠牙膏的 Intel,恐怕是要耗子尾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