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斯拉的事情太火,以至于還有一個非常勁爆的連續劇,大家可能沒關注到,
6天前,V2上一個老哥發貼說自家的電視機正在監視所有聯網設備,
起因是覺得自家電視有點慢,就跑去檢查后臺服務,發現有個有一個很陌生的東西:勾正數據服務。
在抓包研究后,他發現這玩意每隔10分鐘會掃一遍所有聯網設備。
掃完以后會把主機名、 MAC 地址、 IP 地址甚至網路延遲時間全傳回去,還會探測周圍的 WIFI SSID 名稱、 MAC 地址一起打包傳去 gz-data.com 。
也就是說,你家里有什么智能設備,誰來家里連網了,周圍鄰居 wifi 叫什么,服務商都知道,
這哪里是電視啊,簡直是人類活動觀察機,。,
這位老哥給出的部分截圖▼
抓包跟分析的過程這哥們在帖子里中解答非常詳細,差評君這里不復述。
這事被曝光后,很快勾正就被網友們噴了,由于截圖里出現了創維旗下的小維智聯,網友們尋著痕跡把創維電視也給懟了。
創維反應很快,啪得一下發了微博,說跟勾正的合作范圍僅限于以抽樣調查收視情況。超出這個范圍的行為,不知情,沒許可!
由于勾正太浪,我們已經取消合作了!
聲明原文如下▼
所以,這家悄悄抓數據的勾正數據到底是干嘛的呢?
你可能不認識這家公司,但是有 55% 以上的概率,你家智能電視跟它還挺熟,
根據 2019 年的一篇宣傳勾正數據的稿件,勾正數據覆蓋了 1.03 億的智能電視終端,占全網設備量 55% ,
創維、酷開、 TCL 、長虹等電視品牌都是它的合作伙伴↓↓
時間來到 2021 年,勾正數據已經覆蓋 4.57 億人, 1.4 億臺智能電視終端。全網設備的占比想必也往上面提了一提。
覆蓋這么多設備干嘛呢?
——賣錢(好像說了句廢話… ),
官網上勾正數據是這樣介紹自己的:一家家庭數據智能營銷的第三方大數據公司。
說白了就是:賣大數據的販子。
大概是這么一個操作流程。
首先,通過跟電視品牌們合作,在系統層里植入 SDK ,獲取第一手的智能電視數據,
收集到行為數據以后,它就會給大家做用戶畫像,
總看汽車節目?嘿嘿,給你打一個關心汽車的標簽,
總看綜藝?那就是綜藝愛好者。
如果你與眾不同,喜歡育兒節目?嘿嘿!兄弟!有孩子了吧 ~
上述只是一個簡單的舉例,實際上它的分析維度肯定比這個要更細致,
看勾正數據定期發布的大數據報告就知道了。
吶,你有沒有開機,什么時間段開的機,開機看了什么節目,它比你還清楚↓↓
而這些精細的數據是非常值錢的。
數據代表著用戶真實的需求,這對于電視節目的制作者有多重要不用我多說吧?
Netflix 的高管在網路雜志 Salon 的采訪中表示,之所以選擇翻拍 1990 年 BBC 的迷你劇《 紙牌屋 》,是因為他們對 Netflix 訂閱用戶的觀看偏好做了分析,認為政治類節目受眾最廣,
還通過數據挖掘出,喜歡 BBC 原創節目的訂閱用戶也在大量消費由凱文 · 史派西主演的電影,
當時 Salon 還認為《 紙牌屋 》結果不會好,,
這就有了美版《 紙牌屋 》。
當然,最常見變現辦法還是:個性化廣告。
廠商可以拿著自己的數據去找廣告主,比如找家車企,跟車企說我這邊有 2700 萬特別關心汽車的用戶,可以給你精準投放,
為了更好的打廣告,像勾正這樣的電視大數據販子還整了一個新活:跨屏,
電視就是大屏,行動電話就是小屏,打通這兩端的數據,那就是跨屏啦 ~
至于怎么跨呢?
由于差評君對這個行業了解有限,所以以下都是推測,有業內人士歡迎留言討論,
首先,當你使用電視的時候,廠家為你生成一個 ID :111 ,并把你在電視機上的行為數據錄入,
同時,你平時在行動電話上使用一些軟體時,比如騰訊視訊、愛奇藝等等,它們同樣不會放過記錄你的機會,他們為你生成了一個 ID :222 。
某天你在電視上登入了視訊軟體的賬戶,那么電視機就知道了,原來我的 111 用戶跟這個軟體的 222 用戶是同一個人( 如果雙方有合作的話 ),
這樣一來,跨屏就實現了,
對于這些大數據販子來說,數據就是錢,而數據這種東西,本質上就是在底層對用戶行為進行無數次記錄和分析得到的,
所以勾正數據會做出開頭瘋狂收集用戶隱私的事情,并不奇怪,,。
目前勾正發了聲明,承認了有這么個事情,還說采集用戶數據只是為了收視研究。,,
知道我鄰居家的 WiFi 叫什么名字,對你的收視研究能有什么幫助啊???
其次勾正把這件事情的主要責任甩到了隱私提示不夠清晰身上,
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互聯網廠商都想要通過《 用戶隱私政策 》提示把扒用戶底褲這件事 “ 正當化 ” ,可有的時候再怎么扯遮羞布,這件事情都不夠正當。
否則為什么一開始藏著掖著,出事了才出來道歉?看把人創維給急的,。,
最后,差評君想說的是,類似這種對用戶權益、隱私沒有敬畏之心的事在行動電話上早就上演過無數次。
這種新聞都貼不完。,
廠商們說,這很正常,還說 “ 大陸人愿意用隱私來換取便利 ” ,
但,個么,時代變了,現在大家對自己的隱私日益重視,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
看看前幾天工信部新出的對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式個人資訊保護的征求意見稿?
希望這些廠商能夠切實的做出改變,把知情權和選擇權放到用戶手里,而不是每次一出事,就祭出“我們將改進、完善”的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