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買一輛新能源汽車,那么你會傾向于哪類廠家的產品?

放眼未來

新能源汽車五類品牌應當如何選擇?

  1. 地產
  2. IT
  3. 吹水
  4. 互聯網品牌
  5. 研發型車企

目前主攻電動與插電混合動力汽車的車企有這么五類,哪一類品牌的車輛值得選擇,哪一陣營的品牌集群最有發展潛力呢?

也許大部分汽車愛好者都看好傳統研發型車企,其實互聯網品牌的車輛也是很有潛力的,只是現階段還因缺少造車平臺而難以體現出價值;不過從事其他領域的資本跨界到汽車領域的品牌,理論上都是沒有什么未來前景的。因其重心并不在如何造好車與如何造“好車”,而是在如何提高市值而已。其次則是依靠補貼的品牌是否值得選擇,現在又是什么情況呢?


優勝劣汰已經有結果

對于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意義,大多汽車愛好者并沒有看懂;按照車輛的續航里程進行補貼很有必要,因為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研發需要巨大的投入,制造成本短期內也很難有所突破。結果則是造出的電動汽車如果要有理想的續航里程,那么車輛的價格則勢必很高;這樣的汽車是難以獲得消費市場認可的,而且也超出了現階段真正熱銷車的平均價格標準。

說白了就是這些電動汽車即便生產出來也難有銷量,車企則會失去對這種技術的研發熱情;但是電能替代常規能源又是剛需,所以就必須通過補貼手段讓車企有利可圖且車輛價格能足夠低——兩端都能通過補貼來激活,行業整體技術水平才能穩步提升,這是汽車補貼的意義。

然而在車輛補貼較高的階段中,總是會出現一些濫竽充數的品牌;原因在于供應鏈的每個環節的研發積極性都很高,成熟的總成也是越來越多,造車大可以直接選擇零部件而不去進行研發。這些車企對于技術發展是沒有什么貢獻的, 只是在浪費補貼資源而已;不過馬太效應決定了強者會越強、弱的品牌會越來越弱,決定競爭力強弱的核心因素最終還是核心技術。

因為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夠控制制造成本,否則必然會出現受制于供應商的問題;比如某美系新勢力品牌-“T斯拉”就是依靠補貼和營銷,三電核心技術均依靠供應商,所以才會一度被水平很差的松下鎳鈷鋁約束;唯一自主研發的智能駕駛系統又是問題頻發,結果是“放衛星”也掩蓋不了其產品的缺陷,這樣品牌是注定要被淘汰了。最終剩下的會是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車企,比如掌控三電涵蓋車規級芯片的比亞迪弗迪系列,現在不僅滿足自主品牌的需求,同時開始外供奧迪、豐田、斯柯達、長安等品牌。


互聯網汽車品牌的未來預測

傳統車企中的研發型企業自然會很有潛力,不論是早早打下基礎的比亞迪,還是后起之秀里的長城、長安、吉利等;然而這些品牌的車輛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至少曾經都缺乏創新,在產品規劃和銷售模式多方面都有些“更不上網路時代”的味道。

近幾年電動汽車的流行設計風格,用戶服務與互動模式等等,似乎都是那些不被看到的新勢力品牌的成果——互聯網思維很重要,因為這是個大部分年輕人都是網民的時代。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也不能墨守成規,否則汽車市場總會是波瀾不驚的;這個問題其實很多行業巨頭都已經看到,于是培養新勢力互聯網汽車品牌已經在調控中。

「代工+系統開發」將會成為未來汽車的重要模式,也就是傳統汽車制造商為互聯網品牌代工,包括“傳統IT”企業也會采用模式;因為三電技術不論自主品牌還是外企都有成熟的供應商,而在這一技術領域又是大陸制造領先,所以外資企業也在加大投入研發,良性的競爭始終都會存在。

那么對于沒有此類技術儲備的車企而言也就無需從零開始研發,只要良性競爭存在則零部件的供應價格就會合理;于是選擇車輛代工反而能有效控制成本,同時車輛的品質也更容易得到市場的認同。在不用為車輛的制造操心并改變思維方式的前提下,這些思維更活躍的互聯網企業自然能開發出更貼合用戶需求的系統——各有所長又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造出來的汽車會比現階段的準智能汽車更有吸引力。

結語:

  • 現階段建議選擇傳統車企的新能源汽車
  • 代工模式成熟后則互聯網品牌更有競爭力

造車的模式也要不斷升級、也要與時俱進,即便是依靠補貼的階段其實也是一種探索和進步,否則也不會有今天價格低廉的電動代步車;而達到技術成熟和成本可控的階段后,補貼也就失去了價值,所以現在基本已經接近全面退補了,反而是后知后覺的歐美車企將將開支這種模式。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發布,保留版權保護權利

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贊關注哦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