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著名的科技企業之一,蘋果可謂絕對的流量王者,每一條關于它的消息,幾乎都能瞬間引爆全球互聯網。
就在前不久,Apple發布了2021財年第二財季業績,報告顯示Apple第二財季凈營收為895.84億美元,如此亮眼的成績,自然引起了廣泛關注,
畢竟每個季度幾百億的營收,放眼整個行業,也少有企業能與之相媲美,甚至不夸張地說,這樣的營收表現簡直就是無數企業、品牌們的終極夢想了,
不過,對于蘋果而言,豐厚盈利固然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但其背后同樣暗流洶涌,這不,最近就又有麻煩事找上門來,再次吸引了不少吃瓜群眾的目光,
剛賺了幾百億,天價罰單又在路上
對于蘋果而言,最大的對手向來不是競爭者,而是無所不在的行業法規,一旦越過紅線,即便是蘋果,也要受到處罰。
此前,由于新iPhone的包裝盒中沒有充電器,違反了巴西當地的《消費者法律法》,Apple在圣保羅州被處以近200萬美元的罰款,約合1250萬元人民幣,
而就在4月27日,俄羅斯反壟斷局發布通告稱,Apple違反俄羅斯反壟斷法,并將被處以1200萬美元罰款,
當然了,無論是200萬也好還是1200萬也罷,看起來遠不及蘋果一天的利潤,似乎也算不得什么大麻煩。
不過,接下來在面對來自“老對頭”歐盟的罰單時,相信就不會那么輕松了,
同樣在近日,歐盟正式對蘋果發起了反壟斷訴訟,與巴西或者俄羅斯的小打小鬧不同,該指控可能導致蘋果遭受巨額罰款,最高可達其全球收入的10%。
畢竟是Apple的10%,這筆錢還真不是小數目,
按照Apple2020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收入為2745億美元,10%就是274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775億元,這或許已經是蘋果近年來收到金額最高的一筆罰款了,堪稱天價,一旦歐盟訴訟成功,就算蘋果體量再大,也肯定是吃不消的。
事實上,雖然這是歐盟第一次對蘋果發起反壟斷訴訟,但大家對此并不感到陌生,
一直以來,歐盟的反壟斷法案堪稱一把懸在美國科技企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動輒數十億歐元的罰款,在歐盟歷史上已經屢見不鮮,尤其對于像蘋果這樣的科技巨頭們來說,罰款就像喝水吃飯一樣常見,
比如,此前蘋果就因在愛爾蘭逃稅問題上被歐盟處以130億歐元的罰單,奈何人家愛爾蘭可能不缺錢,蘋果最終勝訴,這筆錢自然也省了下來,
不過這一次蘋果顯然顯然是攤上大事了,歐盟態度依舊堅決,蘋果很難像上次那般僥幸了,面對歐盟來勢洶洶的天價罰單,勝算也就在五五之間。
蘋果被罰到底冤不冤?
關于蘋果被罰,作為吃瓜群眾可能只是圖一個樂呵,但這事實本身還真就與我們有關,
蘋果之所以被罰,這件事還要追溯到兩年前,2019年瑞典流媒體音樂服務商Spotify向歐盟委員會投訴蘋果,它指責蘋果以不公平方式限制競爭對手,而且還會強制性收取高達30%的高額傭金,對于APP開發者而言,這確實會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如果僅僅如此,歐盟也不會向蘋果開出這么“天價”的罰單,事實上主要還是蘋果也有涉及不公平競爭的嫌疑。
眾所周知,由于iOS封閉的支付體系,蘋果始終拒絕第三方支付系統的接入,使得iPhone、Apple Watch等用戶只能通過Apple Pay進行支付,開發者獲得的收益也就沒辦法繞開蘋果高昂的抽成,
過高的抽成一直都備受開放者們的詬病,但大家不情愿也無可奈何,畢竟“背靠大樹好乘涼”,蘋果就是這顆大樹,有流量有市場,軟體開發還是有錢可賺的,大部分開發者覺得“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不過問題在于,蘋果并不甘心只做軟體平臺來“收租”,它自己同樣也是一個開發者。
今天我們談論蘋果,總會聯想到iPhone、IiPad這些硬件產品,但蘋果不單純是一家硬件公司,同時它也是一個出色的軟體服務商,它也開發自己的軟體產品,所以當蘋果自己的APP出現在Apple Store上時,自然而然地就和第三方產品形成了競爭。
有競爭本來是好事,但壞就壞在,蘋果自己的APP可不用付傭金啊!
以流媒體音樂為例,蘋果也有自己的在線音樂平臺——Apple Music,背靠App Store這顆大樹,Apple Music并不需要支付30%的傭金,
對比之下,像Spotify這樣的第三方流媒體音樂平臺就需要支付額外的傭金,無形中增加了開發成本,而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開發商又不得不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簡而言之,當我需要聽一首收費歌曲時,同一首歌在Apple Music上要更便宜,而Spotify這些第三方平臺由于需要填補傭金成本自然會更貴一些,如果你是消費者你會選擇哪個?
毫無疑問,通過這一特殊機制,蘋果以更低的價格參與市場競爭,勢必會取得更高的競爭優勢,
這樣看來,蘋果其實是違背了自己在市場競爭中的中立性原則,收取合作伙伴高額傭金的同時,還要搶下合作伙伴賴以生存的市場份額,無可避免會產生更多摩擦。這樣看來,如今被歐盟起訴涉嫌壟斷也談不上冤枉。
如此高昂的罰單合理嗎?
前面說到了,歐盟對于美國企業壟斷罰款幾乎從不手軟,但這么一大筆罰款確實不過見,如果蘋果的這一場與歐盟的官司輸了,那它就要背負迄今為止最大的單筆罰單。
那么很多人就有疑問了,如此高昂的罰款是否真得合理呢?
其實,關于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并不是重點,畢竟再大的數目,也不過只是徒增了一點吸引眼球的噱頭而已。
事實上,這些年來,歐洲市場早就成為美國科技企業的“后花園”,整個歐洲,在科技領域沒有產生任何強勢的本土化互聯網巨頭可以與蘋果、Facebook、谷歌、亞馬遜、微軟相抗衡,以致于歐盟一直以來都非常忌諱這個話題。
因此,歐盟利用反壟斷、逃稅行為調查等舉措,對這些美國科技巨頭們進行反擊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之,這背后原因可能比較復雜,可能牽扯到了法律法規、政治糾葛、地區博弈、經濟利益等等多個方面,不是一句“合不合理”就能解釋得清的。
當然了,雖然歐盟罰款威脅來勢洶洶,但訴訟有輸也有贏,蘋果面對如此巨額的罰款勢必不會坐以待斃,
大膽猜測一下,歐盟對蘋果發起的訴訟雖然不會不了了之,但即便蘋果敗訴了,多半也無需承擔如此高昂的罰款,雙方更有可能會達成一個相對折中的方案,最后得出一個蘋果能夠接受,歐盟也不吃虧的罰款金額,
最后有話說:
不管訴訟勝負如何,這件事情本身勢必會對蘋果產生一些影響,如果勝訴一切好說,蘋果依舊是那個蘋果,強大而令人生畏,
但如果敗訴了,那么就相當于開啟了先河,世界各國都有可能以此為契機,對蘋果展開反壟斷調查,其中就包括受影響頗深的大陸市場。
別忘了,最近大陸反壟斷大潮洶涌澎拜,反壟斷法不斷重拳出擊,大陸已有多家互聯網巨頭被罰,可見大陸對打擊企業壟斷行為態度之堅決,未來將矛頭對準蘋果,也不是沒有可能,
總之,隨著蘋果不斷放大服務業務的營收比例,未來不可避免會陷入與越來越多第三方應用開發者的摩擦之中,類似的反壟斷訴訟也會越來越多,這或許會促使蘋果要再次審視自己,是不是需要做出一些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