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厘清一個認識,在本輪融資趨嚴之前,每年也有四百家左右的房企破產。所以重點不是破產,重點應該是房企在目前形勢下如何選擇發展路徑。
龔少根據我大A股及最近一些案例總結了幾條:
1、轉型。如恒大,恒大整體轉舵,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造車,名叫恒馳汽車,盡管主流媒體批恒大造車目前也只是PPT造車,但恒大造車已經成為不可阻擋之勢。首先恒大官網已經變更為主營業務為汽車整車。其次,恒大汽車已經接原先集團下的另一家港股上市公司恒大健康,實現上市。恒大的營銷app名稱就叫“房車寶”,雖然目前主要還是賣房,但從名稱就可以看出造車賣車的決心。市場和融資的事已經完成布局,剩下就是生產、研發、設計。
和國外相比,我們國家的汽車產業已經飽和,新能源汽車算是一個突破口,但這種路徑可能只適合一些具有超強實力的頭部房企,并且管理層面上,“老板”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公司,跟二次創業無異。
2、多元化經營。如萬科,早在幾年前萬科就有涉足養豬行業。另外還有許多,如早年的長春高新,原本是一家地產公司,后來成為生物制藥行業的翹楚。這種可能適合更多的企業,而且早期通過房地產完成原始積累以后,內部孵化一些小的業務,容錯度夜高。缺點是二次創業,多元化經營,原先的人才優勢可能發揮不出來。
3、融資渠道。還是按部就班地干本行,在融資渠道上發力,比如通過子公司,尤其是物業公司上市A股和港股都行,如金科的物業公司選擇在港股上市。這種可以拓展融資渠道,變相為母公司注血。另外在海外市場發行REITs,房地產信托產品,比如最近盡管順豐控股不是正兒八經的房地產公司,但也在香港發布了發行REITs的計劃。
4、拿地節奏與經營周期。貸款集中度,三條紅線,試點城市土地拍賣三集中,這三個應該是對房地產行業過去粗放型發展釜底抽薪式地動作。過去像部分房企,通過三個月完成一輪從拿地到快速回款,快速擴張的路子行不通了。但監管層地政策并不是讓所有房企都無法過活,畢竟目前還是在城市化進程中,所以在拿地和融資中找一個平衡,把握好規模擴張節奏,控制好杠桿,提升管理效率,保證工程質量和珍惜品牌建設,不會有大問題。當然出清一些不合規矩的房企也是題中之義。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