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干了半年外賣騎手 寫出論文登上頂刊

外賣騎手,再次引發全網關注。

這一次是發表在頂刊《社會學研究》上的一篇博士論文。

北大博士后陳龍為做研究,加入了在中關村的一個外賣騎手團隊,體驗了5個半月的配送工作,寫成了這樣一篇長達23頁的論文。

對此,網友紛紛為其點贊。

果然是社會學的,這種真的得本人體驗才有說服力。

還有網友稱,這次是理論和實踐的完美結合,

但從他的自述中可以發現,除了理論支撐的價值以外,更關鍵的,是他在親身感知一種正在發生的生產力劇變,

在AI系統的驅動、調度下,這種劇變正在影響每一個人。

外賣騎手,不過只是一個縮影,

外賣騎手是如何被管理的?

作者陳龍通過極晝工作室自述了這段近半年的送外賣的經歷。

在他的眼里,平臺更像是一名管理者,真正的老板并不存在。

專業一點,就是數字治理

管理一般有三個方面:指導、評估以及獎懲激勵,以往這些工作都是老板去決定的。

現在的情況則是,平臺給騎手派單,并告訴他們應該如何送;消費者來評估騎手的好壞表現;平臺又根據消費者的評估,來決定獎懲。

也就是說,由AI系統來負責第一項、第三項工作,第二項則交給了消費者

系統完成管理工作的關鍵,除了優秀的算法,還有數據,

送外賣的過程中,陳龍切身感受到了平臺在不停地收集數據。

在室外,通過智能行動電話的GPS信號,可以跟蹤騎手的軌跡,

在室內,則通過商家的WiFi網路、室內定位基站來記錄騎手的數據,包括運動狀態、到達時間、取餐時長等資訊。

除了騎手身上的數據,還有商家、消費者、以及訂單內容等等數據,平臺決策也就變得越來越聰明。

陳龍就舉了這么一個例子。

一些消費者對騎手配送晚了有意見,那么AI系統就會開始測算,下一次可能就會在時間上放寬一些,

本來30分鐘可以送達,但平臺顯示的時間是35分鐘,

但與此同時,出現的問題也十分明顯。

就如,當消費者和騎手產生矛盾時,誰來擔責?又應該向誰反饋呢?

而平臺,是可以成為一名仲裁者嗎?

這些關于社會倫理秩序問題,不光存在于送外賣這件事兒上。

AI系統下的生產力關系

小到我們這些打工人每天用的打卡、打車平臺,

就像打車平臺,就跟送外賣類似,平臺派單,由乘客評估,再由平臺決定獎懲,

網約車稍微停留時間長一點,就會收到平臺的提醒,

更大一些的,則是落地到工業、農業等各個產業當中去的,

比如農田里的管理系統,由AI來看出苗率如何,由農戶來決定是否補播,省去了以前的巡田步驟,還節省了人力成本,

管理農田的長工活兒變少了,工資也就隨即降低。新疆一家農戶的解決方式是,讓長工管理更大的田,工資還跟原來的持平,

場景不同,原因類似,都是AI系統下,生產力變革所引發的社會性問題,

AI的浪潮不會停止,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以外賣騎手這一契機,熱心網友給出了這樣一些方式。

一方面是平臺本身,另一方面則是政策驅動。

知名互聯網原PO@闌夕認為:外賣騎手承擔著非常繁重的勞動,掙的也都是靠丈量城市換來的血汗錢,平臺必然有義務保障他們的安全和尊嚴,并盡可能的提高上限,

陳龍也在最后自述中所說:除非是平臺想改變,或者是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不然的話沒有辦法,所以我覺得北京勞動關系處的副處長去體驗送外賣是有必要的,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