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趙偉,天津大學部泰達醫院神經內科和睡眠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
本文審稿:曹海燕,天津醫科大學部精神心理學博士
據新華社消息,成都49中墜亡中學生跳樓前給女生的字條,有“最近每周哭三次,數次割腕,上過天臺”等內容,
官方通報中稱,成都49中學在學生心理關愛方面存在薄弱環節,
微博截圖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的現象頻發,除了表示惋惜,我們不禁在問:風華正茂的青少年,為什么會選擇自殺的方式來放棄美好的生命?
WHO發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問題》中指出,自殺是全球10-19歲青少年死亡的第3大死因,
那青少年為什么會出現自殺傾向?家長們發現哪些癥狀要引起注意?
本文帶你一起走進青少年的心理科普課堂,
青少年為啥會出現自殺傾向?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身體和大腦會發生一些變化,青少年的身體逐漸成熟,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情緒容易多變和沖動,不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管理和約束,這是青春期發育的自然階段,
青少年很難應對各種壓力和誘惑,如疾病、學業失敗、分手和金錢的誘惑。
如果青少年在面對問題和應該采取的解決辦法之間發生扭曲,就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青少年沒有生活經驗,不知道遇到的困難都是暫時的,有的人可能認為寧愿死去,也不愿面對當時的困境,
那些自殺死亡者無法看到他們其實可以通過其他辦法來改變自己的生活——自殺是對暫時問題的永久回避,而不是解決辦法,
青少年自殺的危險因素是什么?
患有抑郁癥等精神疾病、喪親與親密的朋友或家人發生沖突、軀體疾病、遭受過軀體或性虐待、酗酒或吸毒、懷孕、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家庭成員或朋友有過自殺、自卑、學習成績不好、被遺棄、網貸、有情緒障礙或自殺行為家族史等都可能成為青少年自殺的危險因素。
兒童自殺意念往往來源于沖動,可能與悲傷、困惑、憤怒或注意力缺陷和多動癥有關。
好多父母對自己孩子出現自殺想法和自殺行為完全不知情,其實下面這些資訊都是青少年自殺的預警信號。
青少年出現哪些行為要重視?
對死亡的關注或表達自殺的想法;
——例如,說出“我不想活了”或“我不會再成為你的問題了”這樣的話。
社會交往退縮;
——變得不愿意出門,不愿意見朋友。
情緒波動和性格的變化;
——如緊張、憤怒、沖動或魯莽的行為。
不關注外表或健康,愛做冒險的事情;
酒精或藥物濫用,有自傷行為;
——感到悲觀或絕望,
經常煩躁或莫名其妙的哭泣;
正常的生活習慣(飲食和睡眠)發生改變;
自卑,興趣缺乏;
突然的精神振奮可能意味著決定通過自殺來結束生命的痛苦;
寫不讓別人閱讀的日記等;
如果孩子有上述表現,應該密切關注,并考慮讓專業醫學人士介入。
如何調整青少年心理情緒?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障,
專家建議,平時引導孩子明白,每個人在生活的不同時期都會面對困惑和挑戰。
學會傾聽和觀察,
對于年幼的孩子,可以詢問其身體情況,比如胃痛、頭痛等,觀察情緒上的變化,有沒有變得心煩意亂或愛生氣。
對于年齡稍大的孩子,可以詢問其感受。
如果發現孩子感到不開心、焦慮或坐立不安,主動詢問并提供幫助,不要等孩子來找你,
不要害怕和孩子談論心理健康和自殺。
有的人認為和孩子談論自殺或問孩子是否有自殺的念頭會鼓勵他們自殺,其實談論自殺不會在你的孩子腦中植入自殺想法,當然,應該注意方式方法。
建議可以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比如那些不能用“是”或“不是”來回答的問題。
這讓他們知道父母在關心他們,愿意和他對話。
比如,孩子最近怎么樣?他們的世界最近發生了什么?他們關心的是什么?當孩子開口說話時,不要打斷,也不要急于為他們提供解決方案,這往往會終止談話,專注地傾聽,不要妄加評判,
不要說:“你應該這樣做,為什么不這樣做?” 如果你的孩子不打算和你交談,你應該告訴他(她):“無論什么時候你想說,我都會傾聽,無論你面臨什么樣的困難,我都會支持你,”讓你的孩子相信你對他的愛,
鼓勵孩子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多參加社交活動,幫助孩子重建信心,
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鍛煉,規律的睡眠,遠離酒精和藥物,減少自殺工具的可獲得性,
醫院和學校應該建立心理保健網路,宣傳心理衛生知識,
對于高危青少年(如遭遇校園霸凌、沒有家庭溫暖、情緒不穩、抑郁癥、抽動和多動癥等)進行早期風險預測和心理疏導,
總之,作為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在必要時尋求專業評估和治療,
呼吁大家不要歧視有抑郁癥狀的青少年,患有相關疾病的患者也不要有病恥感,積極配合醫生,正規進行抗抑郁治療,一切都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