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二號為何連續2次推遲發射:揭秘背后讓人肅然起敬

臺北時間5月29日20時55分,大陸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七號遙三火箭成功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大陸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迎來第一位“訪客”。

此次發射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由大陸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是空間站工程建造階段的首艘飛船,本次任務將首次實現貨運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交會對接,運送航天員在空間站上所需的生活用品、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的物資以及用于天和核心艙補加的推進劑,

原定于5月20日凌晨發射的天舟二號任務,為何會連續2次推遲發射?在過去9天的時間里,科研人員又是如何解決技術難題,最終不辱使命完成任務?

經歷過兩次的發射推遲,大家愈加深刻地認識到,航天工程是一個復雜巨系統工程,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總體設計部再次派出工作人員赴文昌發射場參與歸零工作,據了解,這支應急保障隊伍中包含了長征五號、長征八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的主管設計師。各個型號齊心協力,有問題了就一起上。大陸航天“大力協同”的傳統精神盡數體現,

總體設計部總體室第一時間抽調15名科研人員組成后方保障組,通過遠程判讀系統與前方開展24小時的前后方聯動工作。

遠程判讀系統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是在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天和”核心艙任務中,“通過這個平臺,身處后方的技術人員可以實時接收到來自發射場的數據,避免了以前導入數據的繁瑣,提高了歸零的效率。”王浩蘇說。

據總體設計部總體室主任牟宇介紹,“后方團隊迅速搭建試驗系統模擬前方環境和箭體情況來實現故障復現,成為歸零工作的重要依據,”

每天,研制人員都要進行更全面的數據分析、以求盡快定位故障原因,“大家通過大量的仿真試驗模擬箭上狀態,分析故障模式,進行故障復現。”動力總體工程組副組長胡久輝說,

和他們一同進入“歸零”作息時間的,還有負責質量、結構系統的其他火箭抓總研制人員,“每個人平均每天也就休息三四個小時吧……”增壓輸送系統設計組組長吳俊峰說。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