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出口管制 中芯國際擴產受限:客戶想跑都跑不掉

今年11月11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了2020年Q3財報,其單季營收首超1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凈利潤也同比大漲122.7%達2.56億美元,

但是就在中芯國際靚麗的三季報業績公布的當天,其港股股價卻下跌了7.23%,財報公布之后的股價至今一直是萎靡不振。

即便是在整個晶圓代工行業產能緊張、漲價之聲不斷的情況下。相比之下,臺積電、聯電、華虹半導體等晶圓代工廠的股價則出現了一波持續的上漲。

那么,中芯國際到底有什么“問題”,在眾多利好刺激之下,股價仍萎靡不振?這或許與美國出口管制之下,“半導體設備進口受限”導致擴產受限、“客戶轉單”等傳聞以及四季度業績預期環比下滑有關,

美國的出口限制

在今年9月,業內就盛傳中芯國際將被美國制裁,隨后曝光的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文件則顯示,美國將對中芯國際及其部分子公司進行出口管制,

10月4日晚間,中芯國際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經過多日與供貨商進行詢問和討論后獲悉,美國BIS已根據美國出口管制條例EAR744.21(b),向中芯國際的部分供貨商發出信函,對于向中芯國際出口的部分美國設備、配件及原物料,會受到美國出口管制規定的進一步限制,須事前申請出口許可證后,才能向中芯國際繼續供貨。

資料顯示,中芯國際在上海、天津、深圳等地設有8英寸廠產能,滿載月產能合計達38.5萬片,主要生產0.35微米至90納米制程,此外中芯國際在上海及北京還設有12英寸廠,滿載月產能合計達19.5萬片,其中,北京2座12英寸廠主力制程介于0.18微米至24納米,上海12英寸廠提供14納米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先進制程。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此前曝光的美國BIS的文件,受限的企業主要包括: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天津)有限公司

中芯集成電路(寧波)有限公司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深圳)有限公司

中芯南方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集成電路制造創新中心有限公司

LFoundry(義大利)

對應中芯國際目前的8英寸和12英寸廠來看,中芯國際與北京政府合資的中芯北方集成電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芯北方”)的兩座12英寸晶圓廠并不在限制名單當中,但是,其他的8英寸和12英寸廠都是會受美國出口管制影響的。

但是,對于美國出口管制限制對于中芯國際的具體影響,中芯國際方面一直并未正面的予以回應。官方的口徑一直都是“與美國相關政府部門積極溝通當中”,

在近日的上證e互動平臺,就有網友就此問題進行了提問,中芯國際依然是之前的口徑,并表示“對于具體細節,公司不方便透露”。

產能持續緊張,擴產卻受限

受covid19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產業鏈對于市場的預判、產品的規劃及備貨都偏保守,而隨著下半年大陸疫情的控制,以及消費電子及汽車電子需求快速反彈(很多國外受疫情影響生產受限的需求都轉到了大陸),疊加下半年電子行業的傳統旺季的來臨,對于半導體芯片需求暴漲,晶圓代工市場(特別是8英寸晶圓)產能持續緊張,漲價之聲不斷。

在今年8月7日的二季度業績電話會議上,中芯國際聯合CEO趙海軍就曾表示:“下半年5G的相關應用上來后,0.18微米和0.15微米這兩個成熟工藝的需求缺口特別大,且客戶在市場上的盈利很高,所以8英寸晶圓的平均售價會上漲。” 他當時就表示,為緩解產能供不應求的狀況,今年年底前公司8英寸的月產能會增加3萬片,12英寸的月產能會增加2萬片。”

并且,在此之前的7月31日晚間,中芯國際還發布公告宣布將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在大陸共同成立由中芯國際控股51%的合資企業,聚焦于生產28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項目。該項目將分兩期建設,項目首期計劃投資 76 億美元,最終達成每月約10萬片的12英寸晶圓產能,二期項目將根據客戶及市場需求適時啟動。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在隨后的10月4日,中芯國際就發布公告確認,供應商對于向中芯國際出口的部分美國設備、配件及原物料,會受到美國出口管制規定的進一步限制,須事前申請出口許可證后,才能向中芯國際繼續供貨。這也意味著中芯國際采購半導體設備、配件及原材料或將受到一定的限制。

11月12日,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在業績說明會上也透露:“部分美大陸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交付期有延遲。我們正在積極與美國政府交流溝通,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就部分美國設備、零配件、原物料與美國供應商合作,申請所需的出口許可證,”

此外,中芯國際還回調了今年資本開支,從約人民幣457億元下修到402億元,中芯國際稱,主要是由于美國出口管制使部分機臺供貨期延長或有不確定性,以及物流原因導致部分機臺到貨延遲。

趙海軍指出,出口管制最大的問題是影響了擴產計劃,有部分美國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交付延遲,例如高能原子注入機等部分設備已經延期2個月,

“原來大家在建設工廠的時候都用美國設備的選型,因此出口管制對8英寸、12英寸成熟技術和先進技術的擴產都有影響。”

近日,通過內部人士了解到,目前中芯國際在所需的部分設備零部件上已經買不到,

而根據之前的外媒爆料顯示,在美國限制落下之前,中芯國際就已經向美、歐、日本上游供應商采購了大量的產品,當時的采購規模就已超越 2020 年全年需求,采購項目包含蝕刻、微影與晶圓清洗機等制程設備、測試機臺,而用于維持設備運作的相關耗材采購量,也都超過一年所需,不過這其中可能很多也都還沒交付。

但是,正如此前,芯智訊在《中芯國際確認遭美國出口限制!影響幾何,如何應對?》一文當中所指出的,沒有原廠的支持,即使有設備、配件可能也難以自己進行設備安裝和維護,具體參看:http:http://www.icsmart.cn/40311/ (此前微信推送已被河蟹)

因此,近期多家臺灣媒體都在說,受美國出口管制的影響,中芯國際的擴產受到了限制。

近日,也有網友在上證e互動平臺上向中芯國際提問:“北京新建28nm工廠所需設備采購何時能落實?”中芯國際對此回應稱:“北京新廠項目仍處于籌備階段。”

另外,近期由于全球8英寸晶圓產能持續緊張,今年8月臺積電、聯電已經將晶圓代工價格上調了10-20%,另有消息稱,四季度聯電、格芯、世界先進等將8英寸晶圓代工價格提高了10-15%,最新的預測稱,2021年8英寸晶圓代工報價將至多上漲40%,

那么中芯國際四季度8英寸晶圓代工價格也會上調嗎?對此,中芯國際在上證e互動上回應稱:“現有客戶訂單將按已簽訂合同進行,新客戶、新項目則由雙方協商確定價格,公司也會通過優化產品組合來提升平均晶圓價格”,

就中芯國際的回應來看,新客戶、新項目價格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是依然還是由雙方協商確定價格,而不是單方面的宣布漲價。另外,中芯國際還表示將“通過優化產品組合來提升平均晶圓價格”,

客戶轉單不存在?

自今年9月,業內傳出美國政府正考慮制裁中芯國際消息,部分中芯國際的客戶出于供應鏈安全考慮,開始計劃將部分產品轉單,交由其他晶圓代工廠生產,以降低因中芯國際受美國制裁而導致的供應風險,

對于中芯國際的客戶來說,受美國出口限制的影響,萬一中芯國際后續無法獲得相關許可,或者獲得許可周期拉長,那么勢必將嚴重影響到中芯國際的生產,這也將直接影響到客戶的芯片能否如期交付,從而對客戶以及客戶的客戶的產品規劃和市場規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不少客戶也不得不想辦法轉單,以規避風險。

9月22日左右,就有國外媒體報道稱,美國高通公司正在尋求將給予中芯國際的部分芯片代工訂單轉移給其他廠商。

隨著9月底,美國對中芯國際進行出口限制文件的曝光,以及10月國中芯國際正式對外確認此事之后,進一步加重了中芯國際現有客戶的擔憂,

當時一些大陸芯片廠商的負責人也透露:“雖然老產品目前沒有打算轉單,但是新產品就不得不做考慮了,尤其是28nm的產品。”

此外,傳聞博通也計劃將部分在中芯國際代工的芯片訂單轉移,

資料顯示,高通及博通是中芯國際的前兩大海外客戶,以8英寸廠0.18微米制程生產的電源管理IC為主,也有將28納米射頻元件委由中芯國際代工。其中高通每年在中芯國際至少下單60萬片的電源管理IC晶圓,幾乎占了高通自己供給量的四成。

顯然,如果高通、博通等大客戶從中芯國際轉單出去,將會對中芯國際的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

不過,近日在上證e互動平臺,中芯國際對外表示:“目前沒有看到明顯的客戶轉單現象,”

中芯國際的回應,可能確實也是實情。由于下半年以來整個晶圓代工市場訂單爆滿,高通及博通等目前想要將訂單由中芯國際轉移到其他晶圓廠也是十分的困難,只能是逐步轉單。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稱,高通及博通近幾個月已陸續向臺積電、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臺灣晶圓代工廠提出增加投片量的要求,

但是,目前不論臺積電、聯電及世界先進的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均嚴重短缺,普遍來看訂單量明顯大于產能30~40%,即便加價也恐難以排入2021年上半年的產能。高通即使成功拿到臺灣三大晶圓代工廠的產能,他們能夠供應給高通的8英寸產能也將十分有限。

也就是說,雖然高通、博通等客戶確實存在由中芯國際轉單到其他晶圓代工廠的需求,但是由于整個市場上的晶圓代工產能都十分緊缺,如果上半年沒有提前布局的話,此時想轉出去也根本拿不到產能。

所以,在目前的晶圓代工市場產能極度緊缺的背景之下,中芯國際確實并不會出現明顯的轉單現象。即使有想轉出去的,估計現在也沒有辦法在別的晶圓代工廠拿到足夠的產能,能拿到一些的,估計也是要付出高價,相比之下,目前中芯國際并未明確漲價,

四季度業績有下滑風險?

自去年以來中芯國際的產能利用率一直維持較高水平(97%-100%)。特別是自去年14納米工藝量產之后,中芯國際拿到了華為海思的麒麟處理器的大單。

但是,隨著今年5月,美國進一步升級對華為的制裁,使得中芯國際9月15日之后無法繼續為華為海思代工芯片,中芯國際也等于丟失了華為海思這個大客戶的支持,

雖然在財報會議上,梁孟松透露,目前中芯國際正在與大陸和海外客戶進行10多個先進工藝流片項目的合作,包括14納米和更先進技術(N+1),

今年10月,芯動科技宣布,該公司已完成全球首個基于中芯國際FinFET N+1先進工藝的芯片流片和測試,所有IP全自主大陸,功能一次測試通過,為大陸半導體生態鏈再立新功,另外,根據芯智訊的了解,在此之前嘉楠科技的一款礦機芯片也成功基于中芯國際的N+1流片成功。

但是,這些客戶的從流片到量產,再到放量,也需要不短的時間,而且整體的量能恐怕也難以與華為海思給中芯國際的訂單相比,

梁孟松也表示:“這些客戶的增量需要一些時間,我們估計應該在2~3個季度之內,可以把原來的產能填到我們需要的程度上,”

也就是說,中芯國際要想恢復到之前的14nm的利用率,可能要等到明年上半年,

所以,我們也能夠看到,在三季度的財報當中,中芯國際提到四季度增長會放緩,預計四季度營收將環比減少10-12%,當然,另外一方面,這可能也與美國的出口管制有關,中芯國際也正是10月初才正式確認受到了美國的限制,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