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日,中遠海控(601919.SH)成交金額達71.02億,在滬深兩市4400多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
新能源大牛股隆基股份以57.26億排第四、比亞迪以55.28億排第六,貴州茅臺、寧德時代、五糧液成交金額分別為50.89億、49.33億、48.9億,排在八至十位。
4月30日,中遠海控發布的《2021年一季報》顯示:營收648.4億、同比增長79.6%;扣非凈利潤154.5億(茅臺Q1凈利潤為139億)、同比增長5201%;每股凈利潤從2020年Q1的0.02元增至1.25元,
知名度不高的中遠海控(曾用名為大陸遠洋),居然力壓茅臺、寧德時代等“叱咤風云”的牛股。事出反常必有妖,這只股票是不是會“妖”起來?
曾讓投資傷透了心
航運屬于典型的周期性行業,需求隨國際貿易景氣/衰退周期波動,
在供給方面,現代航運使用的都是數十萬噸的巨輪,新船建造動輒需要數年,預測景氣將至而下訂單,交船時卻趕上衰退,真是苦不堪言,
例如在1996年,航運公司興高采烈地擴大運力。到了1998年,卻被“亞洲金融風暴”給了當頭一棒,航運業從“過熱”轉入“衰退”,一邊是運費下降、一邊是新船不停交付,全行業哀鴻遍地。
2001年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并逐漸成為世界工廠,海上貿易強勁增長,直接利好集裝箱運輸行業,
2003年,全球貿易需求再度高漲(與大陸制造的崛起有很大關系),前些年新增的運力逐漸被消化,航運業進入“復蘇期”,航運公司才算透過一口氣。
2004年,大陸港口(含香港)集裝箱吞吐量達8350萬標準箱,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3.4%,高居第一,
2005年3月,大陸遠洋在北京成立,成為母公司的上市旗艦和資本平臺(母公司“大陸遠洋海運集團”是國資委直屬特大型央企)。
2005年6月,大陸遠洋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代碼01919.HK。
大陸遠洋成立之時,正值國際航運進入“過熱期”,公司發展順風順水,到2006年末,經營139艘船舶,總運力約40萬標箱(長度為20英尺的國際標準集裝箱,簡稱TEU);經營150多條航線、掛靠120多個港口,業務范圍覆蓋全球40多個國家。
2007年6月,大陸遠洋在上交所上市,發行價8.48元/股,代碼601919.SH。上市當年,大陸遠洋股最高攀升至68.4元,較發行價上漲706.6%!
國際航運從“過熱”到“衰退”的轉折發生在2008年,
2008年5月20日,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創下11,793點歷史新高,9月雷曼倒閉、金融危機爆發,BDI指數于12月5日跌至663點、創歷史新低。
BDI歷史高點與歷史低點出現在同一年,相隔不到7個月內,落差達1萬1千點,真是活久見,
從2009年開始,大陸遠洋隨國際航運“大盤”進入“衰退期”,股價隨業績狂瀉。在最慘的2011年、2012年,扣非凈虧損分別為105億、95億;2013年,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處理,股票更名為“*ST遠洋”,股價至2.68元,較最高點下跌96.1%!
從“贏利之王”淪落為A股“ST之王”、“虧損之王”,更確切地說,大陸遠洋是“周期之王”。
被大陸遠洋傷透了心的投資者(包括投資機構),落下聞“周期股色變”的后遺癥,因為“三瓶水”(白酒、醬油、純凈水)據傳可以“抗周期”,被資本市場熱捧之今。
誤判“干散貨”
2007年,大陸遠洋斥資346億收購母公司中遠集團旗下“干散貨”運輸資產,
當年,大陸遠洋稱“目前全球干散貨業務呈現強勁的增長態勢,本次收購目標資產將為大陸遠洋提供新的盈利增長點。”
毋庸諱言,大陸遠洋對干散貨業務的誤判是導致巨虧的根本原因,
1)從“明星”到“瘦狗”
2006年大陸遠洋營收為362億。干散貨業務“并表”后,2006年營收被修正為637.4億、增幅76.1%,歸母凈利潤增幅更是增長了520%,
二級市場投資人以為“撿到寶”,大陸遠洋股價成倍上漲,
并購頭兩年,干散貨業務營收漲勢喜人:2007年收入496億、同比增長76.8%;2008年收入進一步增至716億、同比增長44.3%。
金融危機惡果顯現在2009年,干散貨貨運量下降7.36%,收入劇降61.8%、至274億;
2010年營收回到300億之上,但這是反彈不是反轉,到2015年收入僅剩90億。
2015年12月,大陸遠洋將干散貨航運資產回售給母公司中遠集團,
并購時以為是“明星”,不料過兩年發現是“瘦狗”,干散貨業務一進一出令大陸遠洋元氣大傷。
母公司中遠集團也不是“贏家”,大陸遠洋并購干散貨業務的對價分兩部分:一部分是8.64億對價股,每股18.49元、鎖定到2010年底;另一部分是現金,向包括中遠集團在內的戰略投資人增發4.32億新股,每股30元。
2010年底中遠集團所獲股票解禁時,股價不到10元,之后更是跌破3元,好在中遠集團回購干散貨資產的對價只有67.7億。
2)運力擴張“剎不住車”
2007年末,在“全球干散貨業務呈現強勁增長態勢”這樣的判斷下,大陸遠洋持有新船訂單52艘,載重噸655萬噸。
據說原計劃要訂126艘新船,中遠掌門人魏家福曾說 “如果當時沒有砍掉,今年就沒人坐在這里開會了”,
但大陸遠洋已經“剎不住車”:
2008年末新船訂單58艘,運力超過750萬載重噸;
2009年末新船訂單降至30艘、運力440萬載重噸;
2013年末新船訂單降至谷底——12艘、運力120萬載重噸;
2014年、2015年新船訂單數分別回升到40艘、32艘,這些新船交付后總運力達650萬噸,
截至2007年末,大陸遠洋自有/租入干散貨船、船419艘、運力接近3300萬載重噸。隨后幾年,干散貨運輸需求持續下降,運力卻“不由自主”地攀升,2010年末規模達到峰值——450艘、總運力3856載重噸,
直到2015年,大陸遠洋干散貨運力才緩慢回落至2126萬載重噸,艦隊數量降至213艘,較峰值時減少327艘!
3)隨“波羅的海指數”起舞
2007年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年均值達7070點,為歷史最高水平,大陸遠洋干散貨業務毛利潤達196億、毛利潤率39.6%。
2008年BDI年均值略微回落至6383點(高低點相差1.1萬點),大陸遠洋毛利潤率隨之降到30.1%,但毛利潤絕對金額創紀錄地達到215億。
2009年BDI年均值降至4116點,大陸遠洋毛利潤率僅為4.7%;2010年BDI回升2000多點、至6215點,大陸遠洋毛利潤率隨之升至16.9%;
2011年全球干散貨航運需求增速不到5%,運力卻凈增14%、達到6億噸,供需失衡依然嚴重,BDI指數再次調頭向下,年均值1549點;
2012年,BDI均值920點,大陸遠洋干散貨業務毛虧損45億、虧損率27.9%;
不料“地板下面有地獄、地獄倒有十八層”,2015年BDI均值竟跌至718點,只有2007年的十分之一,
幸虧大陸遠洋干散貨運力已大幅回落,2015年毛虧損13億、虧損率14.7%,均好于“史上最差”的2012年。
4)剝離不僅是因為運價低
除運價低,造成干散貨業務巨虧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運量萎縮、無法實現規模效益。
2007年,BDI指數7070點,大陸遠洋干散貨運輸量達2.65億噸,毛利潤率39.6%;2015年,BDI指數718點,干散貨運輸量1.55億噸,毛虧損率14.7%。運價低與“吃不飽”都是導致干散貨業務虧損的重要原因,
八年間干散貨運輸量少了一億噸,其中煤炭少運5200多萬噸、降幅為42.4%;金屬礦石少運3850萬噸、降幅34.9%;其它貨物少運3970萬噸、降幅52.8%,
2007年,大陸遠洋干散貨運輸周轉量達1.4萬億噸海里,2015年僅為0.73萬億噸海里,跌幅近50%,
綜上所述,干散貨業務從上市公司剝離的根本原因,是業務量江河日下而不是運價低,
2021年一季度,BDI平均值達到1579,較2020年一季度上漲近千點。但中遠海控專注集運的戰略是正確的,兩手都要抓會導致資源分散,結果是兩手都抓不住。
專注集運
1)集運也逃不過周期
截至2007年末,大陸遠洋自有/租入集裝箱船144艘、運力達43.5萬標箱;訂造、訂租各型集裝箱船56艘,運力合計39.45萬標箱(其中37艘于2007年下單),將于2009年至2012年間交付。
2008年末,大陸遠洋持有集裝箱新船訂單達59艘,運力49.6萬TEU;與干散貨業務如出一轍,集裝箱新船訂單于2013年跌至谷底,只有4艘,新船運力5.3萬TEU;2015年反彈至21艘,新船運力32.7萬TEU,
大陸遠洋干散貨運力于2010年“達峰”后,規模一路萎縮,集裝箱艦隊規模則始終保持擴張態勢。2015年末,集裝箱船舶達178艘,運力85.8萬TEU。
2007年,每運輸一個標準集裝箱的平均收入為6874元;2009年跌至4116元,2010年反彈至6215元后振蕩下行,2015年跌破4000元。
2015年,大陸集裝箱運輸價格指數(CCFI)跌破1000點,全年均值為872點,但大陸遠洋卻能保持3.8%的毛利潤率,比干散貨業務虧損14.7%強很多,
與干散貨業務完全不同,大陸遠洋集裝箱運輸最總體呈持續增長態勢,
2007年運輸571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1.7%;除2009年同比降9.6%之外,各年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長。2015年,集裝箱運輸量達983萬標準箱、同比增長4.1%,相當于2007年運輸量的172%。
大陸遠洋剝離干散貨、聚焦集裝箱,原因正在于此,
周期青睞有備者
1)規模擴張
2015年剝離干散貨業務同時,大陸遠洋還以11億對價并購母公司中遠集團旗下33家集運公司,壯大了集裝箱業務的實力。
重組之后,大陸遠洋更名為中遠海控,主業鎖定為集裝箱運輸和碼頭業務,運力持續擴大,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集運公司,也是我們的“國家隊”。
2016年末,自營艦隊擁有312艘集裝箱船舶,運力達到165萬標準箱、同比增長85.9%,全球排名第四;共經營205條國際航線和124條大陸沿海/內河航線;港口吞吐量占全球市場份額達13%,排名第一。
2018年8月,要約收購東方海外國際(7月1日起并表),運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年末自營集裝箱艦隊運力大幅增至276萬TEU,較2007年末增加52.5%。
2019年1月,中遠海控增發20.4億新股,發行價3.78元/股,募集77億;年末船隊規模達到507艘,運力297萬TEU,
截至2020年末,中遠海控船·隊規模達進一步增至536艘,運力307萬TEU,
聚焦集運,使中遠海控盈利能力逐步提高。
2016年,中集運價指數CCFI年均值為711點;2017年~2019年一直在800多點徘徊;2020年均值微升至984點。
2017年,中遠海控實現毛利潤64億、毛利潤率7.4%;2019年毛利潤135億、毛利潤率9.3%;2020年毛利潤226億、毛利潤率13.6%。
2016年扣非凈虧損71億,2017年扣非凈利潤27億;2019年、2020年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5.8億、95.9億
在運價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中遠海控成功走出虧損泥潭,凈利潤逼近百億,主要歸功于規模效益和管理有方,
進入2021年,中遠海控等了五年,更確切地說是追了五年的好日子終于到來。一季度CCFI均值達1961點,中遠海控集裝箱業務收入635億、同比增長82.3%;毛利潤率33.2%,為2020年Q1的4倍;毛利潤211億、同比增長634%!
2021年6月初,CCFI攀升到2373點。另據德魯里(Drewry)發布的數據,截至6月3日世界集裝箱運價指數上漲至6464美元,同比上漲310%。
疫情導致鹽田港擁堵、高雄港起重機倒塌,這些突發事件令本已極度緊張的海運物流雪上加霜。
歐美消費旺季即將到來,萬圣節、感恩節、黑色星期五、網路星期一、圣誕節……從9月份開始,“世界工廠”通往歐美的海運物流將面臨空前挑戰,“一箱難求”要到2022年春天才會逐步緩解。
總之,2021下半年海運價格會不斷創出新高,中遠海控集運業務利潤或將達到匪夷所思的高度,
在不確定景氣周期何年何月到來的情況下,中遠海控堅持巨額投入,集裝箱艦隊規模穩居世界第三,“機遇青睞有準備的頭腦”,周期也是如此,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中遠海控2016年以來的堅持和付出,終于到了收獲時節。
2021年Q1,茅臺、寧德時代凈利潤分別為139億、19億,最新市值分別為2.75萬億和1萬億。中遠海控凈利潤155億,市值2600億,雖說賽道不同,難以直接比較估值,但中遠海控顯然有很大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