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上流傳著一個說法,如果在野外遇到熊,裝死就可以了,因為熊不吃死亡的生物。其實這種說法是說對了一半,熊不吃的是死亡很久的生物,如果生物剛剛死亡,那么熊還是非常開心地吃下去,畢竟免費的午餐誰不喜歡呢?
熊為什么不吃死亡很久的生物
我們在看待生物時,總是會使用人類的標準去判斷動物的行為,比如:我們認為鬣狗不挑食物,甚至連死亡很久的腐肉都會吃,于是我們認為它們是骯臟的。
反過來熊不吃死亡很久的生物,所以我們認為熊對食物有所挑剔,像鳳凰一樣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但是生物學家會告訴你,熊之所以不吃死亡很久的生物,并不是因為它們生性高潔,而是它們無法消滅腐肉中的微生物。
我們知道,肉類在合適的溫度以及環境下會滋生大量微生物,微生物在分解蛋白質時,會釋放出毒素,比如:肉毒桿菌。還有一些微生物可以感染生物,造成生物生病,比如:傷寒桿菌。
食腐動物之所以吃腐肉不會生病,是因為食腐動物的胃酸酸性非常強,比如食腐的禿鷲,胃酸PH值為1.3,而我們清理衛生間的潔廁靈的PH值才1-2,由此可見食腐動物的胃酸有多強大。
除此之外,食腐動物的血清中含有大量的肉毒素抗體,這些抗體可以結合腐肉中的毒素,將其安全排出體外。
此外,食腐動物體內的免疫系統可以抑制細菌以及病毒在腸道內滋生,因此食腐動物吃腐肉不容易生病。
但是,棕熊卻不一樣,它們的腸道結構并不適合食用腐肉,因此如果不是因為過于饑餓,一般情況下它們不會吃腐爛已久的生物,但是如果遇到新鮮的蛋白質,它們還是非常喜歡吃的。
遇到熊千萬不可裝死
在國外有一句諺語:吃過人的熊不可留。
雖然棕熊的食物并不是人類,但如果棕熊吃過人肉之后,那么棕熊在覓食時就會把人類當做可以食用的食物。如果熊沒有吃過人肉,那么一般情況下它們不會無緣無故攻擊人類,只有當熊認為受到威脅時,或者人類驚嚇到熊,以及過于接近小熊時,熊才會對人類發起攻擊。
在野外行走時,最好隨身懸掛一個熊鈴鐺,提示熊你來了,這個作用和人類在山上行走時,要用拐杖敲打周圍的樹枝嚇唬蛇。
如果在野外遇到熊時,千萬不要裝死,因為熊會吃比較新鮮的肉類,再加上即使熊不吃腐肉,也會因為貪玩將尸體抓起來擺弄,甚至是撕咬。
如果遇到的熊比較饑餓,比如:剛剛結束冬眠的熊,由于急需補充能量,所以它們冬眠結束后會拼命吃草以及動物尸體來恢復體力。
所以遇到熊裝死,是非常危險的做法。
熊的食物
熊和狼一樣,食物來源非常復雜,既會吃植物,也會主動打獵。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熊的腸胃結構能夠適應植物中的纖維素。
我們知道,食肉動物之所以不吃植物,其實一半是因為感知“甜”味的味覺消失,另一部分是因為它們無法從植物中獲取足夠的營養。
植物雖然來源豐富,但是植物的營養含量非常低,25顆漿果的熱量才相當于一顆魚卵。再加上消化植物需要較長的腸胃結構,以便植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較長,能夠在微生物的幫助下發酵。
除此之外,食肉動物的牙齒也不適合吃植物,因為植物需要研磨,而食肉動物的牙齒尖而銳利,適合撕咬獵物。
也就是說,食肉動物的身體結構,無法讓它們從植物中獲取足夠的營養。大貓熊之所以可以從食肉動物轉化為食草動物,其實是因為它們每天需要花費10幾個小時的時間進食,即使如此,它們仍需要保持較慢的行走速度,以便節約能量的消耗。
熊和人類一樣,腸胃結構介于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之間,再加上它們和人類一樣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牙齒,所以它們可以消化植物,并從植物中獲取適當的營養。
但是,僅憑借植物無法讓熊獲得足夠的營養,所以它們也會打獵,在夏季時會追逐獵物,在秋季時會在河流處捕食鮭魚。
當然,實在餓壞了,也會來到人類居住地打秋風。
總結
熊雖然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是熊對人類仍然具有威脅性,如果在野外遇到了熊,千萬不要裝死,也不要試圖逃跑,而是盡可能地慢慢向后撤退,讓熊覺得你對它沒有惡意。
當然,最好的方式是不要去熊出沒的地方。
#科學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