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大促你以為薅到羊毛了?真相卻出乎意料

不過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商平臺和種類越來越多,618逐漸成為了電商們的“商業聚會”,而這一天平臺上的產品是性價比最高的一天,吸引了廣大消費者下單購買,

就這樣,每年的6月18日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電商中的一個大日子,

如今的618大促優惠活動規則不再像以前一樣簡單粗暴直接打五折,取而代之的是考驗了廣大消費者的數學能力,不論是產品滿減、跨店津貼、預售抵扣,還是從一開始的拉人贏紅包等復雜玩法,

雖然依舊有不少消費者樂在其中,但更多的是廣大消費者對618活動規則的疲憊,為什么買個東西還需要先計算一波?

活動越復雜,就越容易消耗消費者參與下一次活動的熱情,每次面對這種規模宏大、規則復雜、需要極長等待期、做大量功課的大促,會下意識的覺得頭疼。

過于復雜的活動規則,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而且大多數的商品都是先提價再降價打折促銷,讓大家覺得有福利賺到了,不過隨著購物渠道的豐富,產品日常價格或許更有優勢,

對于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而言,只有產品價格夠低才能吸引他們消費購買。

所以有的時候能看到電商平臺上異常的增長率,這基本上意味著這里有更低的價格。

但問題又來了,那么低的價格商家和平臺又怎么盈利呢?其實平臺與商家正是用著一些對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而進行的一種俗稱“價格歧視”的策略來盈利的。

這里跟大家科普一下什么叫“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是一種價格差異,通常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在接受者之間實行不同的銷售價格或收費標準。

換句話說,讓那些對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在付出對產品較高的價格,舉個例子,像如今618推出的各種優惠一樣,必須去完成一些任務才會有優惠,但如果你不愿意花費精力找優惠券或者做任務的話,也不愿意等到618當天消費,那就要付出比以往更高的價格,

而對那些價格敏感的顧客,則是降低產品價格并促進他們的購買,從而增進總體的營業利潤,

就是說這類消費者會遵循商家的活動去完成任務,而且還為商家做到了推廣,但如果像以前的大促一樣直接簡單粗暴的打五折,那就沒辦法對那些價格不敏感的用戶收取到更高的價格了,

再來說說,作為一名資深的網購族,先不談如何能夠薅到羊毛,而是先談談產品的價格。

其實應該有很多人都清楚,大促時候的產品價格都是先上漲,然后進行下調,但事實上只要消費者去查詢歷史售價就能得知,平時售價會更加便宜,而且同樣有贈品,

不過呢,細心的消費者應該會發現,很多品牌的商品是從來沒打過折的,尤其是一些大牌,即便是在直播間購買的,在價格上也未做過“屈服”,最多就是多送一些贈品之類的,讓消費者出現一些“性價比挺高”、“挺便宜”的心理。

再說回來,大促早期進行的預售其實就是給商品進行一個預熱,但實際上的預售玩法你真的玩懂了嗎?再加上平臺的滿減跨店津貼,一時間不知道是自己在計算平臺還是平臺在計算自己,

但其實,你要說這些預售價格和618當天購買的價格有沒有區別?

沒有,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因為一般情況下,預售的商品也會更加便宜一些,活動價是618活動期間的最終售價,取之于最近一月最低價。

有些商家會設置預售商品定金翻倍,那么購買預售價肯定會比618當天銷售價便宜,搭配購物津貼來滿減后價格還是比較優惠的,

但這也不一定有的商品預售會和618當天的價格一樣,只能說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

最后大家還是理性消費,不要因為湊單或者是看到這些滿減優惠活動而去購買一些自己不需要的產品,畢竟如果你不消費,你會省的更多。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