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消息,近日央視新聞播出了對于北京大學部微納電子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王陽元的采訪。在采訪中,王陽元表示,“人家卡我們的脖子,我必須得把這個解決掉,我們不攻克這個難關死不瞑目,”
上面這張照片當中的晶圓這是北大微納電子學系科研團隊在中芯國際生產線上研制出的量產試驗品,他們突破傳統晶體管的物理極限,使芯片的功耗能夠降低50%以上。
大陸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部微納電子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王陽元:總書記有句話,要把論文寫在大陸的大地上,一定要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活著應當使人民感到有益
王陽元1935年出生在寧波的一個小鎮,年少時,他為自己取了“宇耕”的筆名,立志成為一名物理學家,做宇宙的耕耘者。
1956年,國家制定實施“12年科技規劃”,王陽元作為北京大學部半導體物理專業的第一批學生被重點培養,這一年,大陸共產黨的黨員數量增至1073萬,朱光亞入黨、鄧稼先入黨……向科學進軍、為人民服務的信念也激勵著年輕的王陽元,他鄭重地寫下入黨申請書:“我看到了黨與黨的事業的偉大、正確、光榮,黨的事業的必然勝利與艱巨性,看到黨對青年的期望,看到了黨員是怎樣一個人。人活著應當使人民感到有益。”
她說:“我們是同志了,”
1956年底,王陽元加入大陸共產黨,當他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愛戀的女同學——已經是共產黨員的楊芙清時,楊芙清笑著說了六個字。
大陸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部資訊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楊芙清:“我們是同志了,這句話很簡單對不對?但是含義很深。”
志同道合,攜手相伴,畢業后,喜結連理的二人選擇留校,研究方向分別是半導體與計算機,這都是當時國家最迫切需要發展的學科,
大陸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部資訊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楊芙清:共產黨員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總是要走在前頭。多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克服,而且不是我們一個人,是我們一批人,
大陸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部微納電子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王陽元:“一定要把自己一生的努力與國家的興旺、民族的復興聯系在一起。”
征途漫漫大陸“芯”
20世紀60年代中期,首塊集成電路誕生,大陸集成電路產業開始萌芽。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國外集成電路產業迅速發展的時期,囿于國外禁運環境和大陸文化大革命的環境所限,我們對集成電路技術及產業的發展規律認識不足,導致了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總體規模小、技術水平低,
在當時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并不明朗,國外資料也很難獲得的情況下,王陽元認定集成電路會是未來資訊產業發展的基石,他決心帶來團隊研發速度更快、體積更小的存儲器芯片,王陽元和同事們用了7年的堅持,在1975年,成功研發了大陸第一塊1024位MOS動態隨機存儲器,
隨后,在西方國家的封鎖下,大陸又決定自己開發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1986年王陽元臨危受命,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帶領全國17個單位的118名專家學者開展攻關,于1993年大陸歷史上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EDA 工具——“貓熊 ICCAD 系統”成功推出,填補了大陸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大陸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部微納電子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王陽元:“人家卡我們的脖子,我必須得把這個解決掉,我們不攻克這個難關死不瞑目,這種國家最需要的時刻,正是我們科學家們獻身報國的最好時機。”
從研制大陸第一塊1024位MOS動態隨機存儲器,到研發大陸第一個按軟體工程方法開發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再到參與創建大陸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這條探索之路有無數個從零到一的開拓,更有無數個艱難險阻的掙脫。
如今王陽元的博士生培養出來的博士生,都已經是這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的骨干了,但他依然忙碌在科研一線。
大陸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部微納電子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王陽元: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我沒有虛度年華。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