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500公里 大陸科學家創造量子通信新紀錄

在量子通信領域,大陸科學家最近又創造了新紀錄了,成功突破現場遠距離高性能單光子干涉技術,最高實現了511公里的無中繼光纖QKD的傳輸距離,刷新了現場光纖量子通信新世界紀錄,

據中科大官網消息,大陸科學技術大學部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陳騰云與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王向斌、劉洋等合作,利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小組研制的超導探測器,基于“濟青干線”現場光纜,突破現場遠距離高性能單光子干涉技術,分別采用激光注入鎖定實現了428公里雙場量子密鑰分發(TF-QKD),同時利用時頻傳遞技術實現了511公里TF-QKD,是目前現場無中繼光纖QKD最遠的傳輸距離,

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于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被選為編輯推薦文章)和《自然·光子學》上,并被APS下屬網站Physics SYNOPSIS欄目和英國《新科學家》報道。

量子不可克隆原理保證了QKD的無條件安全性,而未知量子態的不可克隆性,也使得QKD不能像經典光通信那樣,通過光放大對傳輸進行中繼,因此實際應用中QKD的傳輸距離受到光纖損耗的限制,

相比傳統協議,TF-QKD協議具有密鑰率隨信道透過率的平方根尺度下降的優勢,所以特別適合遠距離QKD,

此前,潘建偉團隊已經在實驗室內實現超過500公里TF-QKD的驗證,然而,在實際場景的苛刻環境下實現TF-QKD是極其困難的,實驗室內溫度、振動以及人活動引起的聲音等噪聲都可以被有效隔離,但現場環境中這些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晝夜溫度起伏引起的熱脹冷縮效應,現場光纜一天的長度變化總量,比實驗室光纖高兩個數量級,相應的長度和偏振變化速率,也比實驗室光纖快兩到三個數量級;并且現場光纜的損耗要高于實驗室光纖,即使對現場光纜的各個連接點進行優化,損耗依然比實驗室光纖高約10%;

此外,由于現場光纜每根纖芯承載著不同的業務,同一光纜中的不同光纖所傳輸的信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相互串擾,這種串擾引起的噪聲,比單光子探測器的本底噪聲高兩個數量級以上,

潘建偉團隊基于王向斌提出的SNS-TF-QKD(“發送-不發送”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協議,發展時頻傳輸技術和激光注入鎖定技術,將現場相隔幾百公里的兩個獨立激光器的波長鎖定為相同;再針對現場復雜的鏈路環境,開發了光纖長度及偏振變化實時補償系統;

此外,對于現場光纜中其他業務的串擾,精心設計了QKD光源的波長,并通過窄帶濾波將串擾噪聲濾除;最后結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研制的高計數率低噪聲單光子探測器,在現場將無中繼光纖QKD的安全成碼距離推至500公里以上。

上述研究成果成功創造了現場光纖無中繼QKD最遠距離新的世界紀錄,在超過500公里的光纖成碼率打破了傳統無中繼QKD所限定的成碼率極限,即超過了理想的探測裝置(探測器效率為100%)下的無中繼QKD成碼極限。

上述的工作在實際環境中證明了TF-QKD的可行性,并為實現長距離光纖量子網路鋪平了道路。

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山東省和安徽省等的資助。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