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開始反思

最近一段時間,火鍋圈內“段子”頻出,行業龍頭海底撈股價下滑,創始人張勇在最近與券商交流時承認自己錯判了形勢,并感嘆洞察人性是困難的,還讓張夫人躺了一回槍:

巧的很,就在這兩天,巴奴火鍋在鄭州舉行公司20周年媒體交流會,據了解,巴奴即將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金額大約5億元。但是巴奴火鍋創始人杜中兵拒絕對融資資訊透露更多,而業內傳出的消息是,本輪由CPE源峰資本領投,老股東番茄資本和日初資本、高榕資本跟投,

或許正是有海底撈最近擴張過快的反思,這讓杜中兵面對資本時有了更多底氣,他強調如果有資本上來就和他談三年上市計劃,談擴張開店計劃,他認為談話就可以結束了。“我希望資本能夠陪我跑十年,但是這樣的資本不好找,”杜中兵說,目前,巴奴在全國一共開有85家門店,

從門店數量上,巴奴與海底撈差距不小。根據海底撈2020年財報,全球門店數量1298家,巴奴一直與海底撈較勁也是公開的事實。比如“好面不用舞”,再比如,“服務不過度,樣樣都講究”,指向都非常明顯。杜中兵談起火鍋來,總是免不了提到海底撈,創業20年,至少在2009年之前,巴奴也在學習海底撈的服務。畢竟,一家從北方市場起步的火鍋品牌,面對根正苗紅的川渝火鍋,剛開始難免“不自信”。

不過這種“不自信”使得巴奴走出了一條不同的路,而這一次融資也確實意味著更大的想象空間,未來的巴奴不排除上市計劃,亦會考慮成為一個行業賦能平臺,走多元化道路,包括多品類的延展,但是目前,杜中兵還是專注于火鍋,“因為我不自信能夠做好更多的事情,比如火鍋外賣。”

杜中兵學習能力強,喜歡死磕產品,謂之產品主義,張勇則是人性管理大師。雖然張勇和杜中兵所堅持的道路不同,但是火鍋行業有這兩位頂級高手在,其實賽道前途仍舊是光明的。

節奏快慢之辯

巴奴的出現,確實至少在市場層面給行業龍頭海底撈帶來了影響。在交流紀要中,有人問,“海底撈服務好,但是味道一般,味道怎么考慮的?”張勇則回答:“口味不是太大的問題。餐飲業和火箭上天是有差異的。火箭上天有標準,餐飲沒有標準。只不過有些企業強調口味,我們不重視而已。看報表,我們的營銷費用是零,”

火鍋好不好吃是口味問題,但是杜中兵本人確實對鉆研產品情有獨鐘,他隨手舉了兩個例子給大家做科普,比如馬鈴薯這種最常見的食材,其實分類講究很多,最大的誤區是好馬鈴薯其實是有利于瘦身減肥的;再比如吃豆芽,其實帶根的“瘦”豆芽才是好的,這與一般人認知相悖,但是都是杜中兵與專家交流的結果。

杜中兵自詡為巴奴最大的產品經理,公司真正的研發人員常常被他折磨得“不行了”,比如“好面不用舞”這句話,杜中兵是希望能夠做出不加添加劑的面條,這可難壞了公司研發人員,

說杜中兵“不自信”,但是他又十分固執。現在巴奴的很多理念,都源自他本人的執念。參觀巴奴中央廚房時,可以看到墻上有幾句標語,其中一句是“能當天不隔夜”,說的的是中央廚房食材配送到門店是以24小時為單位,而不是以72小時或者一星期為單位,做過物流的人都懂這有多難。但是杜中兵堅持,他自己也承認,巴奴做了很多高成本的動作,從食材到供應鏈。

杜中兵沒有餐飲業背景,因此巴奴火鍋剛一出道時注定不順。剛開始巴奴火鍋的鍋底就賣18元,其他小店是免費,因為巴奴堅持不用老油。結果門店總是坐不滿,生意不好。

后來生意慢慢好起來,但是仍舊不過是火鍋眾多品牌中的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在學海底撈的時候,杜中兵發現門店掃出來的茅臺酒瓶蓋很多,立刻意識到巴奴開始有了差異化的資本,巴奴可以走精品火鍋的道路,在分享中,杜中兵展示了一張巴奴和海底撈的客單價對比圖(下圖):

這或許也是資本看中巴奴進而投資的價值,若論規模擴張,還是去開面館吧,無論是最近被風投瘋搶的蘭州拉面,還是其他已經獲得融資的以面為主食的快餐品牌,這都符合喜家德創始人高德福對創業邦分享過的“主食邏輯”(參考《碩士生開面館翻臺率高達33次》)。而海底撈最近趁疫情逢低抄底加速開店的境況,或許也讓資本開始重新審視火鍋行業的擴張邏輯,

杜中兵反復強調,火鍋是一個整個產業鏈條很長的行業,這種行業特點決定了它并不能以規模為導向,需要有自己的節奏。

其實跳出來看,巴奴火鍋是通過對標海底撈并進行“逆向操作”,進而迅速擴大品牌知名度非常成功的案例,雖然門店規模不大,但是品牌影響力遠大于實際覆蓋客群。比如在上海開店選址環球港,在北京開店進駐西單大悅城,都是通過在地標購物中心開店擴大品牌知名度,這一類型的品牌在近年來消費品賽道屢見不鮮,

今天的消費升級,本質上是質的升級而不是量的升級,品牌溢價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火鍋的未來

不過,巴奴的模式是否適合所有火鍋行業品牌?這仍舊值得思考,雖然杜中兵本人認為,相比海底撈的成功,巴奴火鍋的產品主義,更值得推廣,

杜中兵心直口快,對于海底撈等同行及一些行業現象進行了犀利的點評甚至批評。比如他反對外賣,認為去廚師化是錯誤的。因為他認為餐飲文化最能代表大陸文化,而文化的傳載一定是有人的創造性在其中。完全的標準化是用西方的飲食標準來滿足大陸人的胃。

不過,杜中兵能夠看到的問題,其實張勇未必看不到。張勇曾指出自己的糾結:數據化考核很難,如果考核翻臺率,當翻臺率達到5以上,消費者要等一個小時,用戶體驗不好。如果翻臺率下降,拉新又出現問題。翻臺率和拉新同時考核,經營指標又出現了問題,這也反映了餐飲火鍋行業的復雜。

而且張勇說的幾個考核關鍵點,是基于海底撈超過1000家的龐大門店規模而言。其實在整個大連鎖行業(零售、餐飲等),一直有著“規模不經濟”的怪圈,

有些行業和品牌,規模小的時候賺錢,規模大了反而不賺錢。另一個典型的行業其實是生鮮連鎖,很多生鮮連鎖品牌的虧損,是從門店過百后開始的,因為鏈條過長,管控節點過多,對于組織能力要求過高,這和餐飲業的邏輯如出一轍,

今天的巴奴門店規模尚未過百,因此有些問題或許只是還未來得及遇到,而海底撈因為走得快,已經先踩到了坑而已。

從這一點說,杜中兵還是很清醒的,即使面對資本的追捧,他也始終強調資本不能干擾自己的節奏,畢竟沒有人比他更知道巴奴的長板與短板,

不過,對于自己秉持的產品主義這一套理念,沒有人可以挑戰他,只有他挑戰別人的份,

在一次行業會議中,杜中兵的一些理念讓在座者不太舒服,有食品專家逼問,杜總你承不承認,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大陸食品工業的未來?

杜中兵的回答是:“我承認,但是我是做餐飲的。如果食品行業能夠解決大陸人的吃飯問題,那就不需要餐飲行業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