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終于打了第二針的covid19疫苗,在排隊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一定要“打”疫苗呢?難道就不能像吃藥一樣“吃”疫苗嗎?(打針那么痛!)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打”疫苗是怎么回事,
打疫苗是怎么回事?
打疫苗嚴格說來指的是疫苗的給藥方式——即注射疫苗,主要包括肌內注射、皮下注射和皮內注射,
圖片來源 博興縣湖濱中心衛生院
就說我們目前使用的covid19疫苗吧,按照國際標準,covid19疫苗也將通過肌肉注射接種。采用的給藥方式就是針頭以直角刺入上臂外側的三角肌的肌內注射(這也是目前多數疫苗的給藥方式),
肌肉區域作為一個優秀的疫苗接種部位脫穎而出,肯定是有它的原因的,
首先,肌肉有良好的血液供應,可以幫助疫苗分散(對比之下脂肪組織血供明顯差很多);肌肉組織中還有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樹突狀細胞),可以識別疫苗中的抗原成分,啟動身體免疫應答;此外,肌肉組織還可以將疫苗成分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延長疫苗停留時間,最大限度激活免疫系統,如果直接將疫苗注射到血液中,疫苗成分就很容易被其他非特異性免疫細胞清除掉,很可能難以發揮作用,
而且,肌肉中存在著豐富的血管,能夠更迅速地將注射進肌肉的疫苗成分運送到全身。肌肉注射如果造成發炎也只是局部發炎,或者只在接種部位出現酸痛情況。
至于為什么選擇上臂三角肌,這個位置除了接受注射比較方便,痛感較低以外,是因為它靠近頸部和腋下淋巴結,人體的淋巴結中“駐扎”著大量幫助產生抗體免疫反應和T細胞免疫反應的淋巴細胞,因此,在三角肌注射疫苗能夠將病原體的抗原更快遞送到附近的淋巴結中,理論上是以最小的痛苦完成最迅速的抗體傳遞,可以說是“又穩又準”。
三角肌,圖片來源 medlive
當然,符合這兩個條件的肌肉并不是只有三角肌,對于嬰兒或年幼的兒童,需要單肢接受兩次以上注射時,大腿是首選位置,因為這里的肌肉更大,可以接受多次疫苗注射,同時距離腹股溝淋巴結也不遠。但對于年齡稍大的人來說,顯然三角肌注射更加方便(擼衣袖當然比脫褲子方便),
多數疫苗選擇肌內注射這種給藥方式,還和疫苗多使用了佐劑有關,佐劑能加強機體對抗原的特異性免疫反應,但也可能導致炎癥反應,肌肉有助于將不良反應控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安全系數更高。
常見的疫苗,例如B肝疫苗、A肝滅活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疫苗等,都是肌內注射給藥;皮下注射的疫苗相對少一些,主要有麻疹疫苗、乙腦疫苗等;皮內注射(將小量藥液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間的方法)的疫苗更少,典型代表是卡介苗(主要預防兒童結核性腦膜炎),
這些給藥方式的共同點就是都得打一針(或好幾針),所以我們就習慣性地把接種疫苗稱為“打疫苗”了,
疫苗不是非“打”不可
那是不是所有疫苗都得通過打針的方式給藥呢?其實倒也不是,疫苗的給藥方式還有好幾種,比如說口服,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小時候吃過的“糖丸”了,它其實就是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之所以采用口服的形式,是因為和肌內注射相比,這種給藥方式能提供腸道粘膜保護,免疫效果更好,
糖丸的存在告訴我們良藥未必苦口,圖片來源見水印
不過,口服疫苗多為減毒苗,安全性較滅活苗低一些,而且主要適用于通過消化道感染的疾病(比如輪狀病毒疫苗、霍亂疫苗等),對其他途徑感染的疾病免疫效果不理想,所以沒能成為主要的疫苗給藥方式,
當然口服疫苗的優點也有不少,比如口服給藥沒有血液污染的風險,而且作為口服藥物,完全可以制成固體,這樣不僅更加穩定,還有利于運輸和儲存,所以近年來口服藥物的相關研究也開始增多,
除了口服疫苗,大家最近了解較多的應該是吸入式霧化疫苗了吧?
圖片來源網路
這種給藥方式所需的疫苗劑量更小,而且還能刺激產生粘膜免疫,又免除了打針的痛苦,難怪大家都很關心研發進展。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聽說這種吸入給藥的疫苗,但其實大陸之前已經批準過一款類似給藥方式的疫苗,就是鼻噴流感減毒活疫苗。
圖片來源瀟湘名醫這個疫苗通過鼻腔噴霧給藥,模擬了病毒感染人體的過程,可刺激粘膜產生特異性抗體,而且無痛無創,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害怕打針了。
對我們人以及大多數哺乳動物來說,免疫方式大體上就是這些了,不過,對禽類來說,還有一種有趣的免疫方式,就是滴眼(看上去和我們滴眼藥水差不多)。
小雞好乖,圖片來源見水印
這種免疫方式和禽類特有的免疫器官哈德腺有關,哈德腺位于禽類眼球后部,分布有T細胞、B細胞,能在滴眼接種疫苗后產生免疫應答,所以禽類可以通過滴眼的方式進行免疫,
上述這些免疫方式都不用打針,簡直是暈針怕疼人士的福音。
期待更多非注射疫苗的出現,讓“打”疫苗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