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小行星以大陸科學家命名:真是厲害了!

7月2日,大陸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文稱,國際小行星委員發布公告,將大陸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7336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彌曼星”,以表彰張彌曼院士作為大陸四足動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為早期脊椎動物演化研究帶來的革命性變化,

中科院古脊椎所前述文章介紹,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根據發現者意愿進行提名,并經國際組織審核批準從而得到國際公認的天體。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崇高榮譽,必須得到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的審批,命名一旦獲國際組織批準,將成為該天體的永久星名,并被世界各國所公認。

張彌曼院士因其卓越科研成就榮獲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20年12月被何梁何利基金會推薦為國際小行星命名的候選人,于2021年5月14日榮獲批準,以她的名字來命名永恒的行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張彌曼院士學術成就與科學精神的褒獎與發揚,也是對從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工作者極大的精神鼓舞。

張彌曼1936年4月出生于南京,原籍浙江嵊縣,高中畢業時,她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在大一快結束時獲得留學蘇聯的資格,因緣巧合開始從事魚化石研究。

1966年,張彌曼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家自然博物館做過一年研究工作,1980年,她又在此攻讀博士學位。在瑞典期間,張彌曼師從瑞典學派三位主要學者,對大陸特有的產自云南省早泥盆世的肉鰭魚類楊氏魚進行研究。她通過研究發現,發現楊氏魚沒有內鼻孔,此外,楊氏魚也沒有鼻淚管、顱中關節等結構。她同時對比了英、德、法記過收藏的相關標本,證實了這一發現的普遍性。

除“張彌曼星”以外,此前已有多顆以大陸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例如:

1999年10月,大陸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原大陸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將其發現的國際編號為8117號的小行星命名為“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國家天文臺將其發現的國際編號為768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陳景潤星”

2001年8月,紫金山天文臺將其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76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錢學森星”

2003年10月,國家天文臺宣布把國際編號為25240號小行星命名為“錢三強星”

2012年6月,根據國際天文聯合會第77508號《小行星通報》,小行星第148081號正式命名為“孫家棟星”

2016年1月,國際永久編號第31230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屠呦呦星”

2018年9月,國際永久編號為79694號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南仁東星”

2020年9月,國際永久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