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式入伏,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來了!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40天“超長待機”,好多人希望夏天趕快過去,然而研究發現,夏天越來越長,也越來越熱了。
2021年2月19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發表在《地球物理學通訊》上的研究顯示,從1952年到2011年這59年間,夏天變長了17天,
若氣候變化不能得到有效緩解,到2100年,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夏天將長達6個月,而冬天則會縮短至少于2個月。
研究還發現,2015年至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年,全球的平均溫度增加了1.2℃,也就是說,我們的夏天越來越長、也越來越熱了,
“入伏”后持續高溫,空氣濕度增大,各種疾病極易“扎堆”,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視。
入伏后要警惕哪些疾病?
1、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
2020年12月2日,國際權威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的年度報告指出,暴露于高溫和熱浪環境中,熱應激以及中暑將加劇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
清華大學部等發表的首份《大陸報告》指出,2019年大陸的熱浪相關死亡人數高達26800人,增長趨勢相當顯著,其中死亡率最高的前三個省份分別是山東省、河南省和安徽省。
2、使人倦怠
高溫時,人體出汗多,體內的鈣、鉀、鈉等微量元素流失增加;另外,暑熱會使食欲減退,腸胃消化功能減弱,使機體攝入的營養減少,疲勞、易怒,
入伏后要注意什么?
1、心平氣和
夏季酷暑,應保持心情舒暢,情緒平穩。
2、午后小憩
建議11點~13點睡個午覺,但是睡前不宜吃得過飽,午睡時間不宜過長,醒后不要立刻運動。
3、補充水分
每日補充足夠的水分,約1500ml~2500毫升,出汗多則多喝,也不能喝得過多。還可以多喝蔬菜湯、綠豆湯等,多吃含水分較多的食物,例如蔬菜瓜果以及各種葉菜等。
4、冷食不宜多
食用太多冷飲或者冰鎮西瓜,可能會刺激腸道黏膜,使胃腸道供血減少以及消化液分泌減少,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誘發腹痛或者腹瀉等,
5、謹慎食用涼菜
盛夏時節,人們喜食涼菜,但若不注意清潔衛生,菜品中殘留的細菌,在高溫下迅速繁殖,可能會導致腹瀉。
自制涼菜,尤其是涼拌木耳或者銀耳,切記不要食用隔天泡制的。因為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長期泡發的木耳或者銀耳,極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米酵菌酸中毒,
6、少食油膩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攝入過量的高糖高熱量食物,不容易消化,增加腸道負擔,
7、食物存放有技巧
吃不完的飯菜,要趁熱(>60℃)放進冰柜,不要放涼再放,因為食物放涼的過程也容易滋生細菌。
8、科學運動
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但是,夏季溫度高、體能消耗也大,過量運動可導致身體脫水或者其他損傷。應該從低強度、短時間開始,
一般推薦選擇散步、騎車或者游泳等,還要避免在中午或者下午的烈日下運動,建議在室內或者氣溫不高的早晨和傍晚運動,
9、疫情防控
目前,covid19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大家要積極接種疫苗,堅持“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注意個人衛生),
天氣炎熱也要科學佩戴口罩,切勿為了說話方便,將口罩拉至下頜、脖頸等位置,也不要把口罩掛在手臂上,因為這樣會污染口罩內層,
10、防曬
利用太陽傘、防曬衣、防曬霜等做好戶外防暑,
11、避暑
出門前,可以服用仁丹、十滴水以及藿香正氣水或膠囊等防暑藥品,
萬一中暑應怎么辦?
人體的體溫波動范圍很窄,人體細胞在37℃左右可發揮正常生理功能,超過42℃,就會發生蛋白變性、功能失活,甚至細胞壞死。
人體處在高熱、高濕環境時,散熱障礙,體溫升高,進而發生中暑。
輕者可表現為頭暈、無力、惡心以及嘔吐,重者可出現痙攣、暈厥、衰竭以及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癥狀,
高溫中暑重在預防。
積極改善高溫高濕的作業環境,完善隔熱、通風以及遮陽等降溫措施,戶外出行時注意防曬,多喝一些含鹽清涼飲料,
萬一中暑了,治療的核心是快速降溫。
應立即脫離高溫、高濕或者日曬的環境,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靜臥,去掉衣物,幫助散熱。輕癥者,可予以含鹽清涼飲料等,重者需要及時送至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