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時間7月20日晚間21時,在美國西得克薩斯州沙漠深處的藍色起源1號發射臺,身價2000多億美元的世界首富,57歲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乘坐藍色起源公司新謝潑德火箭搭載的飛船,成功越過100公里高的卡門線(太空與大氣層的邊界線)進入太空,在失重環境下停留了約3分鐘后,返回地球并順利完成軟著陸,這次發射也是新謝潑德火箭的第16次飛行。
臺北時間晚上9:12左右,新謝潑德號點火升空,
大約3分鐘后,新謝潑德號太空艙與推進器分離,太空艙繼續來到太空邊緣。此時,機艙內的貝索斯和另外三名乘客應該處于失重狀態,漂浮在機艙內,從太空遙看地球,體驗“總觀效應”。機艙內傳來陣陣歡呼聲:“Happy~Happy~Happy!”
21:20,新謝潑德號推進器垂直軟著陸于發射臺,
1分鐘后,太空艙降落傘打開,著陸于沙漠,在那里,藍色起源的團隊已經等待四人“回家”,
等待艙門打開時,杰夫·貝索斯對著大窗戶頻頻豎起大拇指,21:30左右,艙門打開,杰夫·貝索斯率先走出艙門,與眾人相擁。接著是奧利弗·戴門,沃利·芬克緊隨其后,最后是馬克·貝索斯。
2021年,藍色起源計劃再執行兩次載人太空飛行任務,
藍色起源在官方賬號上恭喜新謝潑德號首批宇航員安全返回,該公司寫道:“感謝所有過去和現在的Team Blue成員,為實現太空飛行歷史上的這一個歷史性時刻付出的努力。我們的首個四人宇航員團隊正在書寫太空探索歷史,未來會有更多人追隨他們的腳步,”
本次飛行乘組四名成員:馬克·貝索斯,杰夫·貝索斯,18的奧利弗·戴曼,82歲的沃利·芬克(從左到右)。
7月5日,在卸任亞馬遜公司首席執行官職務后,貝索斯依舊是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CEO,與貝索斯同赴太空的宇航員還包括貝索斯的弟弟馬克·貝索斯(Mark Bezos),82歲的女飛行員沃利·芬克(Wally Funk)以及18歲的物理專業學生奧利弗·戴曼(Oliver Daeman);后兩位在本次飛行中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年長和最年輕的宇航員新紀錄。
在飛行過程中,飛行乘組會體驗到3G左右的過載。作為商業太空旅游的開拓者,貝索斯的這次太空游不但創造了宇航員年齡的新紀錄,還頗有民用太空飛行時代“萊特兄弟”意味。
新謝潑德火箭搭載的太空艙內景,太空艙滿員6人,本次系首次載人飛行,只搭載了4人,
從窗口的布置來看,藍色起源的太空艙似乎一人對應一個窗口,飛行體驗應該比維珍銀河的太空船二號要好。
與比貝索斯早9天前往太空邊緣飛行的維珍集團創始人,70歲的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不同,藍色起源這次搭載的飛船最高飛行高度超過100公里,遠高于布蘭森乘坐太空船二號創造的86公里高度。但因為各國/組織對太空邊界定義不同,按美國空軍和NASA定義的太空邊界為50英里(80公里)以上,而國際航空聯合會認定的卡門線是62英里(100公里)。
因此按美國標準,布蘭森依舊是首位登上太空的商業航天企業創始人,但是真正越過卡門線的商業航天企業第一人卻是貝索斯。
本次飛行簡報
登月紀念日飛向太空圓夢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也是阿波羅11號登月52周年紀念日,1969年7月20日,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與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乘坐“鷹號”登月艙在月表著陸,而阿波羅登月對當時年幼的貝索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開始了畢生太空之夢的追尋。
貝索斯的外祖父曾供職于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在美蘇太空競爭的年代,他自幼受到不少宇航話題的熏陶;尤其在1969年,年僅5歲的目睹了阿波羅11號登月的全過程,從此對太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后來在高中時代,貝索斯憑借一篇關于低重力環境對蒼蠅影響的論文而被NASA邀請前往參觀。在大學部時代,貝索斯在就讀的普林斯頓大學部接觸到了當時的物理學家,太空夢想家杰瑞德·歐尼爾,并在學校社團“宇宙探索及開發學生聯盟”(SEDS)擔任主席,
在后來創辦亞馬遜后,貝索斯親自表示,他創辦亞馬遜掙錢,后來又創辦了自己的太空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年少時的太空夢想變成現實,這一想法與馬斯克創辦SpaceX如出一撤,
藍色起源不單做100公里左右高度的太空邊緣旅行,也參與了NASA2020年代載人登月計劃的“阿耳忒彌斯”項目,其研發的“新格倫火箭”與SpaceX的星艦/超重獵鷹運力相當,雖然目前進度落后,但仍然希望能在2024年送人類重返月球;此外,藍色起源也在研制一種月球著陸器。
最年輕與最年長宇航員紀錄被雙雙打破
此前上過太空的年齡最大宇航員為約翰·格倫,他曾經創造了兩項紀錄:美國第一個環繞地球飛行的宇航員,也是人類史上年齡最大的宇航員,1962年2月20日,格倫坐進阿特拉斯火箭里的友誼7號太空艙,環繞近地軌道3圈,飛了4小時55分鐘,成為第一個在太空環繞地球的美國人。1998年10月29日,77歲的格倫乘坐發現號航天飛機重返太空,一呆就是9天,成為史上年齡最大的宇航員,
此前最年輕宇航員是前蘇聯的戈爾曼·斯捷潘諾維奇·季托夫,1961年8月6日,戈爾曼·季托夫乘坐東方二號宇宙飛船升空,成為人類歷史上第2個環繞地球的宇航員。季托夫升空時年僅26歲,是今天藍色起源發射前最年輕的宇航員。他也是第一個發生太空暈眩的宇航員,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太空嘔吐的地球人,
本次與貝索斯同赴太空的18歲的物理專業學生奧利弗·戴曼(Oliver Daeman)來自荷蘭,這次太空旅行費用由其父親、Somerset Capital的首席執行官Joes Daemen支付,他也支付了奧利弗參加另一次藍色起源公司太空飛行的船票,
太空飛行是奧利弗一生的夢想,他從四歲起就對太空、月球和火箭著迷。奧利弗于2020年高中畢業,隨后花了一年時間學習飛行。
今年9月,奧利弗將前往烏得勒支大學部(University of Utrecht)學習物理和創新管理,在這之前,另一位匿名競拍贏家支付了2800萬美元,但由于行程安排沖突,他計劃在未來乘坐另一個航班,因此首飛順序替補給了奧利弗·戴曼。
而82歲高齡的沃利·芬克(Wally Funk)曾在1961年參加了NASA“水星13”(Mercury 13)太空計劃的培訓,在13名參加培訓的女宇航員當中表現名列前茅,但后來這一項目被取消,
1983年,美國首位女宇航員薩利·萊德(Sally Ride)進入太空。那一年,芬克已44歲,她一直沒有放棄飛行,保持著對太空的渴望。她曾四次聯系NASA希望能成為一名宇航員,卻因為沒有工程學學位而被拒之門外。
60年后,她終于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了,貝佐斯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稱:“沒有人等得更久,是時候了,歡迎加入我們,沃莉。”82歲的她最終成為迄今為止飛往太空年齡最大的地球人,藍色起源表示,她和其他機組人員——包括貝佐斯和他的兄弟——遵守了藍色起源對此次任務的所有要求。
火箭系統與飛船
新謝潑德火箭的名稱來自美國航天員艾倫·謝潑德,他執行過水星-紅石3號以及阿波羅14號任務,是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航天員,也是第五位踏上月球的人。
藍色起源的新謝潑德火箭是完全可以重復使用的,是可垂直起降(VTVL)的運輸系統,包含兩個主要部分:加壓載人太空艙和火箭,火箭使用BE-3發動機,燃燒為液氫和液氧,火箭可以完全由機載電腦自動控制,太空艙內無法操作,而加壓載人太空艙滿載時可搭載6人,并裝備發射逃逸系統,可以在上升過程中的任何地方分離,太空艙內部容積約15立方米。
新謝潑德火箭首飛于2015年4月29日,火箭高度約18米,并且只有火箭一級。截至今天,新謝潑德火箭一共飛行了16次,只有第二次飛行部分失敗,那次飛行造成了火箭返回著陸場時著陸失敗,但是太空艙順利打開三枚降落傘并完美軟著陸。
21世紀的“萊特兄弟”
貝索斯從小就對太空旅行非常感興趣,而隨著其年齡的增長以及財富的日益積累,這些心愿逐漸變成可觸摸的現實,他曾表示:“我想參加這次飛行,因為這是我一生都想做的事情。”在上周日,貝索斯兄弟和其他兩名成員完成了發射前的速成訓練班,為今天進行的首次載人航行做準備,訓練項目包括安全簡介、飛行模擬、對火箭及其操作的回顧、飛船擺脫地球重力后在船艙內漂浮的指令等。
1903年12月17日,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自行研制的飛行者一號飛機,成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首次重于空氣的航空器持續且受控的動力飛行,被廣泛譽為現代飛機的發明者。萊特兄弟雖然不是進行航空器飛行試驗的第一人,但他們首創了讓固定翼飛機能受控飛行的飛行控制系統,從而為飛機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百年后的今天,57歲的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與弟弟馬克·貝索斯(Mark Bezos)同赴太空,成為人類商業太空旅行的先驅者。
后續任務與太空旅游展望
在本次NS-16任務完成預定飛行后,藍色起源計劃在今年進行另外兩次載人飛行,下一次預計在9月底或10月初,藍色起源宇航銷售總監阿麗亞娜·康奈爾(Ariane Cornell)此前曾表示:自6月12日舉行拍賣以來,她很高興能與許多已經簽署后續航班的未來客戶洽談,參與拍賣的客戶支付了溢價,并且支付意愿仍然很高。
藍色起源前幾次的太空航班價格很好,她已經看到了越來越多公眾對太空旅行的強烈興趣,6月的拍賣會吸引了至少143個國家的6000多人參加。
藍色起源首次載人試飛的票價競拍到每張2800萬美元(初始票價20萬美元);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龍”飛船載人前往國際空間站的“船票”為每張約5500萬美元;維珍銀河太空船二號的票價為25萬美元,
這三者能抵達的軌道高度不同,龍飛船可以將太空船送抵與國際空間站相同的約400公里高的低地球軌道,可以長期體驗失重;而藍色起源與維珍銀河的新謝潑德火箭與太空船二號飛機只能抵達100公里左右的太空邊緣,體驗失重時間約3-4分鐘,
根據瑞銀集團2020年的估計,到2030年,太空旅游可產生近40億美元的年收入,目前商業太空旅行市場還未成熟,經濟前景廣闊,億萬富豪們紛紛入局爭搶商業太空旅游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