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6月末, 公募基金持倉Top20中,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山西汾酒、洋河股份分別列在第1、3、10、12、17位。其中,1661只基金持有茅臺的市值達1808億,1267只基金持有五糧液的市值達1353億,未進入Top20的水井坊、酒鬼酒、順鑫農業等“白酒股”,也頗受基金青睞。
滬深4000多家上市公司,白酒股占比不到0.5%,卻在公募基金重倉Top20中占據5席,占比25%;白酒板塊成交金額常年霸榜,
白酒是重要產業不假,但區區一二十只白酒股在資本市場的地位遠超過它們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成為吸引資金的“黑洞”。
資金是股市的血液,這么多資金去炒白酒股,對國民經濟、科技進步有更大意義的公司就得不到應有的關注。
近來白酒股價狂泄不止、白酒企業上市擱淺、白酒基金申請被駁,或多或少與白酒股被熱炒的負面效應有關,#白酒誤國#
毋庸置疑的夕陽產業
大陸白酒與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朗姆酒(Rum) 和金酒(Gin)一起并稱為世界六大蒸餾酒。
釀酒、飲酒與農耕文明高度契合,例如有余糧、喜群居、愛熱鬧等等,但蒸餾酒酒精度數高、辛辣難入口,被稱為“臭酒”,主要由底層勞動者消費,“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上景陽岡前飲酒十八碗”,喝的都不是白酒而是果酒、米酒,否則寫不出詩、打不了虎。
蒸餾設備和技術從出現到成熟歷時近千年,大約于元代傳入大陸。元代以前典籍中出現的“燒酒”“白酒”與現代的“白酒”有本質不同,大陸古代所謂“燒酒”,指的是對發酵酒進行加熱殺菌而不是蒸餾,而“白酒”指的是酒體顏色為白色的米酒。
糧食消耗問題也不得不考慮,青黃不接或者欠收,半袋高粱米就是一家人的命,用來釀酒已經“不厚道”,蒸餾酒耗糧遠高于低度酒,在農業生產力低下的時代絕不可能大行其道。
盡管水井坊、五糧液分別發現了800年、600年歷史蒸餾酒設施,但白酒在大陸得到普及是在清末民初,直到二十世紀50年代,大陸白酒才獲得正式定名。
白酒釀造的資金、技術門檻低,經濟效益好,得到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到1978年,白酒產量從建國時的10.8萬噸增至144萬噸。
改開后糧食豐收,政府和民眾發展市場經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1997年白酒產量突破800萬噸,較1978年增長近6倍,但已有產能過剩的苗頭。
于是,從1998年起,國家在準入、稅收等方面對白酒行業實施調控。影響最大的措施是2000年實施的許可證制度和2001年出臺的從量計征消費稅。
調控遏制了白酒行業的盲目發展,到2004年,全國白酒產量311萬噸(約31億升),較1997年下降61%,
2005年開始,白酒產量開始回升。到2010年,產量達89億升,略高于1997年,此時全國白酒企業超過1.8萬家,近10萬個品牌!
白酒企業成為許多地方政府的“寶貝疙瘩”。也難怪,不是哪里都有條件造汽車、研發芯片,但哪里沒有本地名酒?立足本省、走向全國,值得奮斗,四川、山東、河南、安徽、河北……紛紛制定雄心勃勃的“千億工程”,打出“酒都”“酒城”旗幟,要錢出錢、要地給地,并積極支持酒企上市融資。
到2012年,長達10年的白酒投資熱潮達到頂峰。“八項規定”打掉公款消費,塑化劑事件撼動整個白酒行業,產量增速大幅下降。2013年~2016年,連續四年銷量增長都是個位數,
2016年登上“萬年大頂”——136億升之后,大陸白酒產量義無反顧地調頭向下,2017年跌12%、2018年跌27%、2019年跌10%,2020年再跌6%至74億升,較2016年下降45.5%,平均每年下滑14%,沒有絲毫觸底回升跡象,
2017年,規模以上白酒企業降至1593家,與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2019年規模以上企業進一步減少至1176家。
盡管一降再降,2020年白酒產量仍達74億升。國人不分男女老幼,人均十幾斤。白酒的主流消費群體25~55歲男性,目標人群本就不多,在啤酒、紅酒的有力競爭下,維持現有份額并不容易,
不必美其名曰“消費升級”“結構調整”,與“周期”也沒半毛錢關系,產量單邊下滑的白酒就是夕陽產業,
2020年,茅臺酒產量3.43萬噸(不含迎賓、王子、漢醬等系列酒),不到大陸白酒產量的0.5%!
不要因為53度飛天茅臺一瓶難求,就以為白酒行業還有春天,勞力士“綠水鬼”賣得好,不能挽回機械表行業的衰落,
白酒股“德不配位”
在制造業、重化工大規模發展之前,白酒在許多地方是權重很大的產業。加上對農業、包裝、運輸等相關產業的帶動,為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成為許多地方的“寵兒”。但時至今日,除遵義、宜賓等極少數地區,白酒難以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
2020年,白酒行業銷售收入5836億,全國GDP達101.6萬億,白酒只是零頭的零頭,白酒對宏觀經濟的貢獻大不如前,但白酒類上市公司卻是資本市場的超級寵兒。
按照2021年7月23日收盤價計算,Top20白酒股總市值超過5萬億,超過科創板300多家的總和。
Top20白酒股平均市盈率高達55倍,2021年Q2日均成交330億!
Top10白酒股總市值達4.8萬億(茅臺獨占一半),平均市盈率為37倍,Q2日均成交220億,差不多所有交易日中,茅臺成交額穩居前五,
白酒股如此得寵,是不是因為業績特別靚麗?非也!
茅臺、五糧液凈利潤高達數百億,但增速只有百分之十幾而且還在減緩,身處夕陽行業,不論市盈率是43倍還是28倍,都有些偏高,
以茅臺為例:43倍市盈率買入,持有一年,預期收益50%,假如下個財年凈利潤漲13%,只有市盈率提高到57倍才能如愿。同理,再持有一年還想賺50%,只能尋找市盈率76倍的時機賣出……這樣的游戲會玩不下去,
茅臺股價從2600元跌到1700元,如果再漲到2600元,抄底成功者理論上能賺50%。如果茅臺再創新高,達到3000元,然后大幅調整到2000元左右,抄底成功者又賺50%。
新能源、海運行業的龍頭股頻現兩年翻倍甚至一年數倍,茅臺兩年之內能漲到5000元嗎?龍頭股不能翻倍、只能帶著投資人“上上下下乘電梯”,是行業衰敗的重要表象,
龍頭尚且如此,其它品牌投資價值更加“飄忽不定”。
比如水井坊,2020年凈利潤不過7.3億、同比下降11.6%,市值卻被炒到780億,靜態市盈率超過100倍,2021年Q2,水井坊虧損4200萬元,業績披露至今,市值蒸發220多億,跌幅近30%。
近年資本市場迷信“消費股”,認為可以超越牛熊周期,對匯源果汁、呷脯呷脯們的衰落視而不見。
人們的確會一直消費醬油、果汁、瓶裝水,但絕不會永遠買海天醬油、匯源果汁、農夫山泉,何況白酒這種日薄西山的產業,十年、二十年后有多大市場都不知道,就敢給幾十倍、上百倍的市盈率!
白酒股估值過高,公募基金“功不可沒”。
截至2021年6月末 ,公募基金中有1661只持有茅臺,持股市值1808億;五糧液緊隨其后,1267只基金持有1353億;瀘州老窖被293只基金持有556億;山西汾酒被332只基金持有519億;洋河股份被126只基金持有351億……
截至2021年6月30日,持有茅臺、五糧液市值最高的十家基金管理公司見下表:
易方達持有255億茅臺、273億五糧液;華夏基金持有183億茅臺、89億五糧液;景順長城持有143億茅臺、140億五糧液……
白酒何去何從?
2011年,茅臺提價20%,53度飛天終端零售價為959元。時任茅臺集團董事長的季克良在“兩會”期間表示,“我從來沒有把茅臺定義為奢侈品”,“我一直的主張都是要讓老百姓喝得起茅臺酒”,
2020年,飛天茅臺銷量(折算為53度、500mml)約為7288萬瓶。每瓶成本(含包裝)僅70元,平均出廠價1164元,每瓶毛利潤1094元,毛利潤率94%。好比一屜成本為7元的包子,商家賣116元,還說“讓老百姓吃得起”。#老百姓是吃得起,但賣包子的好意思嗎#
白酒行業不是無路可走,機械表早已衰落,但勞力士、百達翡麗等超高端品牌活得不錯,白酒的低、中、高、超高四個細分市場都有生存空間,這點比機械表行業強得多。
茅臺拿到“超高端”船票,五糧液、瀘州老窖、汾酒們會努力坐穩“高端”,其它品牌根據自身條件各安其位,天塌不下來,已上市白酒企業都有飯吃,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白酒應離開“舞臺”中央,讓位給“新能源”“高科技”這些“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