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在漢朝初年已經有了答案。劉邦擊敗項羽,一統天下,開始論功行賞。蕭何被評為頭號功臣。眾人不服,因為蕭何根本沒有打過仗,他所做的所有工作,僅僅是堅守后方,做后勤保障工作。
劉邦解釋道,你們這些人,就好像是抓兔子的獵犬,頂多算是功狗,蕭何才是功臣。懟的群臣沒脾氣。
劉邦的做法,被歷朝歷代所接受。也將治國理政,保境安民,穩定后方作為首要工作。只要理解這一點,就明白劉備為什么沒有讓諸葛亮帶兵打仗。
第一,劉備需要戰略性人才,能夠指明大方向,而不是攻城略地的將領。
劉備的人才儲備雖然比較薄弱,但關羽,張飛,趙云,這些人都能夠獨當一面,不弱于曹操孫權手下任何將領。
可是劉備從徐州被打到荊州,一定是戰略出了問題,思路不對。因此,劉備需要蕭何式人才。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給諸葛亮的定位,也是蕭何。
第二,劉備手下沒有太多兵力,無力開疆拓土
劉備在荊州,兵不過三千,將不過關張趙云,赤壁之戰以前,兵力也不超過兩萬,這樣的兵力,基本上就是炮灰,除非是回到一漢當五胡的漢武帝時期,或許還有點勝算。
這種情況下,積蓄力量是第一要務,也和諸葛亮隆中對暗暗相和。取荊州,益州,都是捏軟柿子,也是積蓄力量的方式。
直到占領益州,當上皇帝,劉備給諸葛亮的定位,依然是蕭何式人才,他不負眾望,把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
只可惜,后來蜀國人才短缺,諸葛亮當了蕭何,韓信,張良的角色,他的能力,已經超越西漢三杰的任何一個。
結語
劉備作為帝王,他的眼光很好,也嘗試按照初漢時期的標準配備人才,于是,諸葛亮的定位是蕭何,法正的定位是張良,雖然沒有像韓信一樣的大才,五虎將也可以頂替。
在這樣的戰略構想下,劉備不會讓諸葛亮大包大攬。至于后面的大包大攬,實在是沒人了,不得已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