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么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康熙帝是清軍入關后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號也成為大陸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他在位期間可謂披荊斬棘,一路開掛,平三藩、收臺灣、戰俄國……可這么強勢的一個皇帝,晚年卻為皇位的傳遞而苦惱萬分,留下了九子奪嫡的傳說。

今天,我們就單說九子奪嫡,康熙帝的這些皇子們究竟是怎么想的,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為什么放著好好的王爺不做,非要參與到競爭激烈的奪嫡之爭呢?

一、

我們首先講講清朝的王爺們,到底逍遙不逍遙?

清朝不同于明朝,明朝是巴不得王爺們都去就藩,留在京城反而是威脅。參考近期大火的《大明風華》,漢王為什么死也不肯離開京城,其目的就是不肯放棄手中的權力。

當然,電視劇是戲說,真正的皇權社會,由不得你不愿意,只要到了歲數,必須離開京城去就藩。沒有圣旨,就算親娘死了,也得在就藩地忍著,不得擅自進京,錢是不少,但是政治權力,幾乎為零。

至于這些王爺們有無可能繼承皇位,全靠天意,比如嘉靖帝,比如崇禎帝。前一任皇帝無子嗣,一不小心嗝屁了,繼承人還在就藩地斗蛐蛐呢,“咣當”一下,皇冠砸頭上了。

就算這樣的好事輪不到自己頭上,當個閑散王爺還是可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福王朱常洵,當年離京到河南洛陽就藩,萬歷皇上一次性就賞賜良田四萬傾,連福王自己都不要意思了,只要了一半。除土地之外,還有鹽稅、茶稅、亂七八糟的稅收,均歸朱常洵。

不過也把他養成了碩鼠,甚至于民間傳聞洛陽富于皇宮,據說洛陽被李自成攻陷后,福王朱常洵連同幾頭鹿放在一起煮熟,眾人分吃“福祿宴”。

當然,福王朱常洵生不逢時,正趕上大明朝內憂外患之計,沒能落得個好下場。但明朝的王爺們對于清朝的王爺們來說,雖然沒有政治權力,也算是逍遙自在了。

二、

而清朝的王爺們就要苦逼得多,或許是他們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定下了正好相反的規矩:

"不賜土,不臨民,不加郡國!"

當然,也不能離京, 雖然有些王爺在朝廷中擔任要職,但是經濟收入主要靠朝廷發放,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爵位,爵位越高,俸祿越高;二是職務,職務越高,俸祿越高;三是朝廷賞賜的莊園、礦山、鋪子等收入;四是一些額外收入,比如節日賞賜、屬下孝敬、職場潛規則等。

貌似收入不錯,實際上開銷更大,我們熟悉的《雍正王朝》劇中,三阿哥和十阿哥,甚至太子,就因為府上的開銷過大,而不得不借國庫銀子。

也就是說,清朝這些王爺們的經濟狀況并不樂觀,如果不能勤儉持家,維持生計都成問題。

除此之外,清朝的王爺們,爵位并不是百分百繼承的,而是遞降的。這個解釋起來比較復雜,簡單地講,比如皇上封了一個親王,親王的兒子,只有一個可以繼承為郡王,后面的就算是正室所生,最高可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往下傳不了幾代,先是妾的兒子不再享有爵位,再往后側室的兒子也沒有爵位了。

而且前面所說的繼承爵位是在最理想狀態下,因為王爺們的兒子們還需要考試的。考試內容包括翻譯、騎射、布射,只有考到全優才能獲得應受爵位,考得不好,就算老爹是親王,自己也撈不到爵位。

三、

第三點,康熙帝的兒子都封王了嗎?

在《雍正王朝》中熱河八大山莊被圍事件發生后,康熙帝一口氣封了四個親王,貌似封王很容易,其實不然。

清朝的皇上也非常重視子女的生母,之所以胤礽一周歲就被立為太子,完全是沾了生母孝誠仁皇后的光,又是嫡出。之所以對老八胤禩不待見,也完全在于他是系辛者庫女所生,所以康熙朝連個郡王都沒獲封。而看起來傻乎乎的老十胤娥(䄉)就因為生母牛叉,康熙朝就被封為郭郡王了,這也是老八胤禩拉攏他的原因所在。

康熙帝封王的眾多皇子中,老五胤祺是在康熙帝活著的時候被封親王,為和碩親王,沒有參與奪嫡。老七胤祐在康熙帝活著的時候,被封多羅淳郡王,也沒有參與奪嫡。

其他參與奪嫡的九位皇子中,老大直郡王、老二太子、老三碩誠親王、老四雍親王、老十敦郡王,其余都沒有封王。

而這些王中,老大胤禔因為魘鎮太子胤礽,被永久圈禁,老二太子胤礽又被廢。

而康熙帝一共有幾十個兒子,沒有被封王的大有人在,甚至后來的奪嫡熱門人選老八胤禩,也不過被封為貝勒。他的廉親王的爵位是雍正帝即位之后,為了穩定人心,才封的。

這么多皇子,王都封不上,俸祿必然就低,生母那邊,也就是姥姥姥爺那邊勢力又不咋地,要想活得逍遙自在也難。

更重要的在于,下一任皇上怎么看待他們,如果自己親爹這里混不上個王,提前押寶一個皇子,也是有希望被封王的,只不過要冒很大的風險。顯然這一點上,老九胤禟、老十胤䄉等就眼光不行,押錯了寶,最后被雍正帝整得那叫一個慘。

四、

實際上,九子奪嫡不過是說書先生的噱頭罷了,真正的歷史上,并沒有真的爭得死去活來。

因為關鍵不在于“奪”這個字,而在于“嫡”這個字,而這個“嫡”,關鍵要看從誰的肚子里鉆出來。這玩意不是你長大了,有想法了,能去自己奪了,而是在你還是小蝌蚪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之所以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并不是皇子們出了問題,而是皇上出了問題,而且充其量也不能算是九子奪,頂多四個。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之所以兩次被廢,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康熙帝希望他做什么。在《大明王朝1566》中,若不是因為嘉靖帝只有這么一個裕王,早就不知道把他廢了多少遍了。

而真實的歷史,也不過如此!

人歲數大了以后,莫說是皇上了,就是我們自己,也會覺得子女們都在虎視眈眈地盯著這點遺產。歷史上做太子能把位置坐出蘑菇來的,也只有英國的威爾士親王查爾斯能比了。

越是牢牢抓住權力的人,越害怕失去權力,不同于嘉靖帝,康熙帝是決不允許在自己的朝廷出現另一個小朝廷的。顯然那些過早押寶太子胤礽的人,本想扶持和擁護太子,反而成了拉太子下水的人。

下一任皇帝在自己的地盤上跑馬圈地,這一任皇帝就會擔心自己的安危,畢竟能擋在前面的只剩下自己。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不就是康熙帝自己通過一個行為聯想出太子要刺殺自己嗎?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肆惡虐眾,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僇辱廷臣,專擅威權,鳩聚黨與,窺伺朕躬起居動作。”

五、

眼看著太子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其他皇子會怎么想?

當然得為未來做打算啊,康熙帝早晚會駕崩,駕崩之后的皇帝會怎么對自己?

既然無法預測到,但總有歷史可以查吧,看看雍正帝之前的皇帝都干了些什么:

努爾哈赤作為第一代,皇位是自己爭奪來的,不是老爹傳下來的。到了皇太極即位,那就不一樣了,努爾哈赤封的四大貝勒,除了就差把心掏給皇太極的代善,其余三個沒有一個好下場。

不僅對兄弟如此,對自己的小媽,也就是多爾袞的親娘,努爾哈赤大福晉阿巴亥都拉去殉葬了。這個仇多爾袞算是記下了,一直在韜光隱晦,等皇太極一死,不僅睡了他兒媳婦,豪格的老婆,據說連孝莊皇太后都差點搭進去。

順治帝是眼巴巴地看著這一切啊,傳說他出家當了和尚,并不是沒有根據的。

當然,豪格也罷,多爾袞也罷,也沒有什么好下場,尤其后者,死后也不安靜,被挫骨揚灰了。

康熙帝即位總要好多了吧,畢竟他兄弟少,而且都還在吃奶的年紀就跟皇位錯開了,沒有滅他們的必要。但是順治帝留下的顧命四大臣就不妙了,這四人分別是新力、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這個故事想必大家也聽爛了。

新力算是幸運的,不過父債子還,他兒孫就沒這福氣了,等到太子胤礽被廢的同時,四大輔臣全都完蛋了。

太子胤礽被廢,其余皇子一下子就慌了,不是他們要奪嫡,而是康熙帝這個老爹逼著他們去奪。

嫡子被廢了,剩下的皇子誰怕誰啊,都TN的是庶出了,比的不就是實力嗎?

不爭的話,萬一哪一天看我不順眼的兄弟即位了,再趕上他娘跟我娘爭過寵,得,沒跑了。趁著還能一搏,索性就賭一把吧,就這樣,剩下的幾個皇子迅速結黨,向皇位進軍。

康熙帝還算是仁慈,知道雍正帝即位之后必然會沖兄弟下手,這已經成了他們家的傳統了。于是留下了圣旨,要他善待兄弟,可他一即位,早把囑咐拋到九霄云外了。

但還算仁慈,最起碼,你們的老婆還是你們的老婆,你們的老娘,還是你們的老娘,不過是圈禁到郁郁而終,總比真刀真槍上強得多。

倒是他兒子,弘歷這小子當上皇帝之后,對兄弟已經沒興趣了,對死去的老子倒是興趣十足。把他爹費盡心思弄出來的辯白書《大義覺迷錄》,硬是給禁了。還把老爹指定的全國宣講人曾靜,給凌遲了。

由此可知,別說是王爺了,就算是皇上,不在位之后,都有可能被兒子坑,哪里有逍遙自在一說?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既然老八是系辛者庫女所生,連父親康熙都不待見他,那么老八他又是憑什么來拉攏老十呢?難道就因為老十(人老實)[捂臉]

  2. 其實,原因只有一個:尊嚴!再說通俗點,不想下跪!特別是人吃飽喝足之后,更需要尊嚴,這就是根本原因,不從人性出發,分析結果就不會正確。

  3. 就憑皇上有后宮佳麗三千

  4. 就好比一個王爺在太子位沒有明確之前,自己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當太子,這時你的下面一些人多說你能當,時間久了聽多了你就會覺得自己有這個能力了,還有就是,你想做個安穩的王爺,可是別人卻不想給你做。

  5. 康熙帝是位好皇帝,卻不是一位好父親。

  6. 起點不同圈子不同人生觀就不一樣,比如你和王思聰,給你1000萬可能就躺著賺錢人生達到高潮了,可對于王思聰來說這點錢哪夠花?何談幸福?在圈子里怎么混?所以不要用我們的價值觀去看王爺們的價值觀,因為起點不同,圈子不同,你這輩子達不到的高度人家一出生就有了!另一個就是欲望難填,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再一個就是利益,你不害別人,但是別人怕你來奪。

  7. 清朝的封王制度和漢武帝的推恩令如出一轍!

  8. 爭什么爭,都當王爺了還不知足。給我個永久村長職位我能好好干一輩子。

  9. 歷史上太子位置最穩如狗的就是明朝朱標

  10. 最憋著不能說的歷史,就是滿清皇帝墓全被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