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是劉備。
有一次,曹操在許都邀請劉備外出打獵,在圍獵的過程中,曹操的守衛都分散了,關羽勸劉備趁機殺掉曹操,可是劉備沒有答應。后來,劉備被曹操打得狼狽逃竄至夏口,關羽就提及此事:“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劉備說:“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若天道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關羽聽了這番言語之后有什么反應不知道!反正就沒有再說此事了,說明關羽也默認了劉備說得有道理!
???,是這么回事嗎?臣松之以為:備后與董承等結謀,但事泄不克諧耳,若為國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勸而備不肯從者,將以曹公腹心親戚,實繁有徒,事不宿構,非造次所行;曹雖可殺,身必不免,故以計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讬為雅言耳。
劉備連衣帶詔事件都參與了,他又有什么理由拒絕這次千載難逢的良機呢?因此不難推測,劉備此舉表面是以仁義為先,替國家考慮珍惜曹操;但其實,這件事到底符不符合他的利益,才是首先要考慮的。顯然,就算劉備當時刺殺掉了曹操,他也撈不到任何好處!然而,這番言語足見其深謀遠慮、高瞻遠矚、胸懷寬廣……關羽應該佩服的五體投地了。
還有一次,劉備依龐統之中計,一路勢如破竹、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天這場宴會應該快樂吧。”
龐統卻說:“把討伐別國當作快樂,不是仁者之兵。”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難道不是仁義之師嗎?你話說的不好,快點出去。”于是龐統起身退出。但是劉備馬上后悔,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只顧自己吃喝。劉備問道:“剛才我們的討論是誰的過失?”龐統說:“你我兩人共同的過失。”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
這叫什么?恩威并舉!龐統先是被趕出了宴會,后來又被請了回來,五味雜全……還要自己找個臺階倆人共同順勢而下了。
如果導員有劉備萬分之一的水平,這個班就有可能會出現千里馬!
怕就怕像曹操那樣的導員:哪怕“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的網羅,即唯才是舉。如果是真的有像曹操那樣見識和氣度,唯才是舉就唯才是舉吧!有嗎?
如果導員們的嘴里全是人才!大腦缺幾根弦都無所謂了。事不關己 高高掛起!把知道的所有人都舉了上去了。淘不淘汰是小事,庸人自擾都無足掛齒了。唯才是舉,的確帶來了人才,但是同時也混進了大批不忠不孝,專取其利之士。
司馬昭被封晉公,后加晉王,而之前由曹操唯才是舉的那些大臣一個個都裝聾作啞,無一人敢言,都集體支持默認。故而可知唯才是舉的確吸納了人才,但同時也會讓不忠不孝之人腐蝕社稷,司馬懿也是曹操唯才是舉而招來的,結果可想而知。以致后來晉朝的那幫反復無常的大臣也是個個不管國家安危,只顧自己的利益,最終晉朝也這樣逐步滅亡。
我倒不是說導員們都要像劉備那樣口是心非還冠冕堂皇!誤人子弟不可取,濫竽充數更可怕!是不是也應該遵循:”天下未定,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非才行兼備不用!”(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