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為什么有兩個長耳朵,這個有什么作用?

前面幾乎所有的回答都說是這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

實際上,這只是后人杜撰出來的一個故事。這種“長耳朵”宋以前早已出現。

趙匡胤的傳說流傳極廣,幾乎成為人盡皆知的“常識”,而且被演繹得繪聲繪色: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以后,大臣們還沒習慣角色的轉換,沒尊沒卑。某天趙匡胤見官員上朝交頭接耳,勃然大怒,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

其實,“長耳朵”原來只是固定帽子的帶子,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這兩條帶子就已經逐漸夸張伸長,人們以其長、挺為美,經歷過一段長達數百年的逐漸變長過程,并不是趙匡胤看到大臣交頭接耳不爽突然發明出來的。

這種官帽在宋代文獻被直接稱為“幞頭”,是從隋唐時的幞頭演變而來。幞頭原來是一塊黑色的方形織物,有四個角,蓋在頭頂以后,兩角在后面打結下垂,兩角反折到頭頂上打結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

△ 初唐幞頭的原始系法,兩角反折到頭頂打結,可以看到另外兩個小角垂在背后,逐漸演化成長腳,就成了后來的“長耳朵”

在后面打結的兩個角,就是宋代“長耳朵”的前身。

兩條幞頭角打結后垂在后面飄搖,人們覺得不太莊重,于是想方設法做各種夸張化改造,成為帽子的裝飾重點。從初唐到晚唐三百年間,變得越來越長,并且加了骨架,拗成各種固定造型。或成八字外撇、或左右平伸、或斜向上,又出現長腳、展角、交角、花角、局角、軟角、舒角各種造型。晚唐時,向左右伸長的平幞頭腳逐漸流行,成為一種常用的標準幞頭。

△ 晚唐、五代的各種幞頭腳,從短腳到八字、到平直、到上翹沖天,各種夸張都有。(燕王繪)

如上圖,早在趙匡胤之前的晚唐、五代,就已經廣泛流行各種夸張的幞頭腳造型,其中就包括平直的展角,比如圖1,長度已經超過肩膀,和北宋類似了。

關于幞頭,宋代的官方文獻以及文人筆記里本就有很多論述,在所有的宋代文獻中,沒有一處提及展角幞頭是由本朝宋太祖為官員而發明反而更多還提及硬角、平角唐五代早已有之。

比如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就總結,幞頭從北周出現以來,不斷變換新的樣式,兩腳或彎曲向上、或兩闊腳、或短銳角,當時樣式很多,各取所好唐代“中末以后”,又發展為“展腳”是北宋“今所服”的樣式:

幞頭,后周武帝為四腳,謂之折上巾。……唐武德初,置平頭小樣巾子……折上巾以余帛折之而上系,今謂之幞頭小腳,其所垂兩腳稍屈而上,曰朝天巾。后又為兩闊腳,短而銳者,名牛耳幞頭,唐謂之軟裹。至中末以后,浸為展腳者,今所服是也。然則制度靡一,出于人之私好而已

所以,長長的展角只是幞頭角的逐漸硬挺化、夸張化、威儀化,從實際結構功能發展為裝飾彰顯結構,這種情況在服飾發展史中其實很常見。宋代也只是延續了這種發展趨勢,并且進一步夸張化了。

所以第一,它不是北宋皇帝一拍腦袋而發明的。


其次,這種展角幞頭,在晚唐到宋代,也并不是官員上朝專用,而是上下通用的帽子

當時上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諸臣,甚至樂師、儀衛、戲子,誰都可以用,各種場合都會用。我們從當時的壁畫中可以看到,唐、五代、遼、宋、金,不少門衛、伎樂,甚干活的仆人都使用展腳幞頭。自然更不可能是趙匡胤為了防止官員而專門設計的。如果是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設計,那為何皇帝本人和仆人也都戴呢?

△ 戴幞頭的宋太祖、宋徽宗、宋神宗,也是帝王常用的冠帽之一,甚至比官員還長,更顯得威儀莊重

△ 五代、遼、宋壁畫繪畫中,有大量戴展角幞頭的仆人、侍衛、樂師,并非官員上朝專用

△ 敦煌五代壁畫里,甚至還有大量干活的百姓戴展腳幞頭。

當伸長的平角幞頭在晚唐流行以后,宋代繼承并發展成為上下通用的一種帽子。《宋史·輿服志》說“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平施兩腳,以鐵為之”,皇帝和臣下都通用這種平腳幞頭。沈括在《夢溪筆談》也對此有一番論述,不過他認為加骨架的硬腳幞頭在唐代是君王使用,皇帝自己先喜愛戴這種帽子,晚唐被地方藩鎮僭用,到了宋代,直腳成為貴賤通用的樣式

幞頭,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腳。晚唐方鎮擅命,始僭用硬腳。本朝幞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

所以第二,它也不是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特別設計的。


就和歐洲中世紀二尺長的夸張鞋尖、清末一尺高的假旗頭一個道理。

在流行史研究里,我們常常會看到這種情況,當一個本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結構,因為露在外被人們加以夸張裝飾,當夸張的趨勢一旦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發展到極端,甚至脫離了原始的結構功能,變成后人無法理解的樣子。當發展得太夸張影響了實際生活使用以后,又會逐漸消失。

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清末旗人女性頭頂高大的“旗頭”,緬甸一些婦女脖子上的項圈,歐洲中世紀長度超過兩尺的尖頭鞋,其實也并沒有實際功能,都屬于裝飾逐漸夸張化并以其為美的情況

宋代冠帽兩邊長長的耳朵,其實也是幞頭角在數百年來長期演變中,逐漸發展形成的一種夸張裝飾,被五代、遼、宋、金各階層、各民族、各時代廣泛接受和使用。當長到極致,也起到了莊重端正的效果,到了元明時代,就變成官員公服專用的一種帽子。又因為太過不方便而在明代逐漸退出使用。


至于防止交頭接耳這種說法,其實出自宋末元初人所寫的《席上腐談》:“宋又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認為平橫的兩腳起到避免朝見時“偶語”的功能。這個說法其實是后人的結果論從長腳的實際存在造成的效果而想當然地推測它的設計初衷,《席上腐談》被古人評為“詞意多膚淺無稽”,說法多穿鑿附會不可信,由此也可見一斑。

元代以后,展角幞頭已經不再在日常使用,所以出現這種推測也正常。至于附會到趙匡胤身上,就是更加晚近的編造演繹,不可當真了。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這個真心贊了,又長知識,又有趣味性。關鍵是真下功夫去考究這事兒了,不是人云亦云,好評!

  2. 引經據典,說的很詳細,長知識了。

  3. 怎么不見那些漢服愛好者戴戴這種帽子?

  4. 過窄門的時候會怎么樣

  5. Wi-Fi接收器

  6. 可以展開擰到一塊當直升飛機啊

  7. 清朝的官服和發飾最丑

  8. 上文中提到:人們以其長、挺為美。這個大家圈一下,要考的。

  9. 你說這么多,還拿出唐朝的樣子來看,不正好證明了宋朝是大大延長了帽子的翅嗎?

  10. 長知識了,其實每個時代都有一種流行趨勢[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