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金百 校正/編輯:莉莉絲
全 文 約 2400字
閱 讀 需要 7分鐘
說到大明王朝的首都,眾所周知的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定都應天府,都城所在地位于今南京市,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篡位成功之后,遷都自己為藩王時的封地北平府,都城所在地也就是今日紫禁城,定都后更名北平府為順天府。但鮮為人知的是,其實大明王朝的都城經過四代帝王不斷地糾結之后,直到第五代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時期,才確立順天府為大明王朝首都。直到崇禎皇帝自縊,大明王朝覆滅再無他議。那么為什么大明王朝的首都如此“難產”與糾結?又為何幾經周折后,最終還是定都于順天府?
上圖_明朝版圖
-
明太祖朱元璋的選都糾結
在朱元璋尚未自立門戶建立地方政權的時候,就以“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決為行動綱領,最終能夠獲得逐鹿中原的最終勝利。而在這十幾年的漫長征戰過程中,朱元璋最重要的階段性勝利之一,就是奪取集慶路(今南京等地)。正是在這里朱元璋完成了身份的最終蛻變,先是吳國公、再是吳王,最后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這樣看來,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沒什么問題,而且南京自古就有帝王之氣(至少史書上有這么記載),但是朱元璋心里還是有所糾結。
上圖_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
糾結一:革命尚未成功在朱元璋稱帝之初,大明政權依然處于南征北戰的狀態之中。當時的形式是,南方地區那幾個地方勢力,基本上已經是茍延殘喘,就等著老朱皇帝“割韭菜”了。所以,此時朱元璋的主要斗爭對象是北方的蒙元。果然,朱元璋僅用一二年時間,就將廣袤的南方地區收復,終于可以全力以赴對付蒙元。一旦北伐,應天府偏于東南的地理劣勢立馬顯現。尤其是在征戰西北的時候,在沒有任何通訊設備的年代,前方前線與后方用指揮部之間資訊傳遞十分不便。因此,朱元璋在取得原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之后,在這里建立二都,稱“北京”(開封古代的稱呼),稱應天府為“南京”。
上圖_北宋開封城(汴京)平面布局示意圖
糾結二:偏于一隅,不利于治國實際上,應天府作為首都,這種偏于一隅的劣勢并不是僅局限于戰爭時期。在大明王朝平定中原而完成“大一統”之后,這種弊端仍在顯現甚至是有所放大。尤其是在北方殘余蒙元勢力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定都南方顯然不利于北方防御的指揮與調配。針對這一極其不利的客觀形勢,朱元璋制定了兩套應對的國策方針:
首先,仿照漢制,以封藩諸位兒子為親王駐守邊疆,所謂的“天子守國門”;
其次,考察北方諸城,另選址遷都。這一重任的主要主持人是太子朱標。關于“天子守國門”非本人重點,不做贅述。太子朱標考察北方各地選址遷都確實是花了不少力氣。
上圖_長安、洛陽地理位置示意圖
在發現汴梁無險可依之后,就徹底放棄恢復北宋舊都的打算。朱標重點勘察了長安與洛陽兩地,這兩地也是自古以來王朝定都的青睞之地。由于朱元璋本人更加青睞于長安,因此朱標對長安進行了多次勘察。最后于洪武二十四年,朱標由長安返回應天府后就一病不起,在臥病期間,朱標還是認真的給老父皇寫了一份都城選址考察報告,報告中朱標本人更加傾向于洛陽而非長安。但是,隨著次年朱標的病逝,朱元璋已經無心關注與辦理遷都事宜。遷都之事暫且告一段落。此外,在派遣朱標外出勘察之前,朱元璋還有意定都在自己的家鄉鳳陽。但是,由于鳳陽的地理位置太差,每十年就極可能遭受一次重大自然災害,最終不得已而棄之。盡管鳳陽成不了大明王朝的首都,但朱元璋還是把這里定為中都,并且在此大興土木,一度輝煌。可惜,鳳陽的輝煌僅是曇花一現,隨著朱元璋的去世,中都也就被徹底拋棄了。
上圖_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樂皇帝
-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
我們普遍認為朱棣之所以會遷都北平,是因為這里他為藩王時的封地,更加容易瓦解建文帝的統治殘余勢力,而實際上這只是他遷都的原因之一。而更為重要的遷都原因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尤其是蒙古人的南下。自己的靖難是成功了,那么接下來的統治重點之一就是,盡可能避免類似事件的再發生,所以朱棣極大程度地削弱與限制藩王的軍事能力與政治自由。因此,太祖時代的“天子守國門”體系,在成祖時期被完全推翻,同時更是把曾經主要鎮守邊關的藩王遷往內地,如寧王朱權,就由大寧口遷往南昌。而大寧口封地也因為靖難時,蒙古朵顏三衛的鼎力相助而贈予之。不得不說,大明王朝又失去了一塊天然屏障。
上圖_明清時期天津興旺的運河漕運
如此北邊邊防的極度空虛,讓朱棣不得不坐鎮北方。而北平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帝王之都和自己地盤等歷史背景,自然成為朱棣遷都的首選。此后朱棣更是憑借著北平的地理優勢,大舉出兵關外,將大明王朝的版圖,在東北關外,向北延伸了一大塊。然而,定都順天府照比應天府有一個極大的劣勢,那就是首都的糧食補給成本要高太多。現今華北平原是大陸糧食重要產地,但在明清時期,順天府(北京)的糧食補給,必須從南方調配供應,而補給的物流運輸首選漕運。而應天府僅需從周邊取糧即可,著實比順天府便捷太多。同時漕運不但成本極高,更致命的是,一旦遇到干旱少雨,漕運是步履維艱,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整個明清時代。
上圖_朱高熾(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
-
明仁宗打算還都應天府
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僅在位十個月,但他確是一位大明朝少有的務實皇帝。在仁宗身上,似乎看不到一點其父好大喜功的影子。仁宗清楚自己既然沒有太多“開源”的本事,那就主導“節流”,顯然還都應天府就是必要的“節流”舉措。所以,仁宗皇帝一邊命太子朱瞻基在應天府監國,自己則在順天府主推還都事宜。但是,誰也沒想到仁宗皇帝會突然在順天府去世,還都事宜就此又告一段落。
上圖_明代北京城
-
明英宗最終頒布諭旨,確立定都順天府
經過了明宣宗朱瞻基十一年的執政,順天府為整個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的統治體系已經健全,不但絕大部分的朝廷重臣也都生活在順天府,皇帝的都城紫禁城也在順天府建好投入使用良久。如此情況,再想要還都應天府,不但勞民傷財,更有可能造成新的政治動蕩,這是基本解決藩王作亂的宣宗皇帝最愿意承擔的后果,因此,還都應天府已經很不現實,也更不合適了。而且在北方定都,是歷代“大一統”王朝的基本共識,自古以來,王朝的威脅主要在北而不在南。明英宗沖齡繼位不久后,就頒布諭旨,確立了順天府為大明王朝首都,應天府為陪都。糾結了半個多世紀的大明王朝首都問題,終于塵埃落定了。
參考資料:【1】《大陸人的生存規矩》 吳晗/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明史》、《明實錄》 等古籍
更多精彩 點擊觀閱
1.“生魚片”本是古代大陸特色菜,如今為何成為了日本料理的代表
2. 列強在清朝的“租界”和“租借地”有何區別
……………………….END……………………….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歷史大學部堂】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文字由歷史大學部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臺
你“在看”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