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運氣;二是實力。
蒙滅金之后,迅速南下攻宋。
南宋的軍事實力比北宋強出百倍。因為長期的邊境戰爭,導致了兩個結果:
一 東西兩線形成了堅固的防御體系。東,以襄陽為核心守江淮;西以地勢為依托形成川陜防線。
二 軍人不畏戰。
面對能夠把金和西夏都撕的粉碎的蒙古戰爭機器,雖然不斷收縮防線,東線襄陽依然頂住了忽必烈的進攻。為南宋名將孟珙推崇的賈似道,率領援軍突圍進入襄陽,并連夜樹起木柵,擴大了防守空間,增加了蒙古人的進攻難度。襄陽急切難下。忽必烈對賈似道大加贊賞。
而西線蒙哥突破了和尚原,劍門關,成都,綿陽,但并不順利。宋川軍民抵抗是強烈的。直至合川釣魚城。
說實話,我沒看出來攻擊釣魚城的必要性。一個彈丸之地,派兵監視就完了。為啥非得死磕?估計蒙哥膨脹了!對于四川的抗戰表現出來極大的憤慨。必須拿下釣魚城。結果死這了。
這不單是南宋的幸運,世界軍事史稱釣魚城是“上帝折鞭處”。
為什么這么說呢?
那個時代,蒙古人的步伐已經邁入歐洲。歐洲人稱蒙古人的侵略為第二次“上帝之鞭”,第一次是匈奴王阿提拉。
蒙古人兵峰所指所向披靡。讓這種步伐停止的,是蒙古最后一個共主_蒙哥汗的死訊。西征主帥旭烈兀,托雷家的老六,蒙哥的嫡親弟弟,留下一個萬人隊和前鋒卻地不花,率大部東返。他的傾向是認可四哥忽必烈坐汗位,不認可小弟弟阿里不哥。可惜,受阻于帕米爾高原的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和金帳汗國的態度一樣:你們自己家的事兒,我們不摻和,阿里不哥借糧,借兵,不借。你也別想回去幫忽必烈。
南宋靠實力和運氣抵擋住了蒙古人的第一次猛攻。沒有實力擋不住蒙哥和忽必烈,沒有蒙哥死這種運氣,撐不了太久。
忽必烈不可能兩線作戰,只能對宋綏靖,死磕阿里不哥。兄弟間的戰火持續了7年,隨著阿里不哥投降結束。
反過頭看看這將近十年的時間宋干了什么?四川主將余玠憋屈死,釣魚城守將王堅轉文職,知府任上憋屈死。唯一升遷的是賈似道。
對于這個人,我沒有實力和主流學術界唱反調。只從兩點上表示點小疑問:1 說他抵抗不堅決,這是不是不妥?能舉出例子比他更堅決的嗎?最后蒙古人渡江前的水戰誰領兵的?是不是賈似道?打敗了就把黑鍋給扣上?說說誰行!來,舉個例子。2 賈似道背鍋免官,流放。官僚系統均欲殺之而后快。太后代表皇權不同意。
干活的滿是不是,不干的忠君愛國?什么邏輯?宋史是一群理學分子編的,自從史彌遠成為理學領袖之后,清流如劉克莊等盡去。理學當權者最沒有骨頭。他們說賈似道如何,沒有憑據,一如史彌遠矯詔殺韓侂胄,安上一個叛國罪名,經不起推敲。
忽必烈再攻宋采取了大迂回策略,不但由丞相伯顏總督正面進攻,還派阿速軍側面迂回,并且由川藏繞行大理,抄了宋的后路。
南宋種種不足,是事實。但是,就抵抗蒙古人來說,已經是這個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了!一切技巧在絕對力量面前終將灰飛煙滅。
會有種種疑問,比如:為什么蒙古人行,南宋就不行?
宋是農耕經濟,蒙是游牧經濟。他打你,可以搶東西,有原動力;你打他,就算能打過,搶牛糞嗎?你又跑不過人家。
蒙古人滿世界跑,有信念支撐_搶。南宋只能捍衛家園。
火藥與城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