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死后,他最牽掛的女人孟小冬,晚年靠什么生活?
我是三少,我來回答。
千金散盡不復來, 傳奇人物杜月笙,寥寥財產!
1951年的初秋,,曾經叱咤上海灘的黑幫巨頭,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63歲的杜月笙,在香港因病逝世。
在離世的前一年,久臥病榻的杜月笙不顧眾人反對,堅持讓人攙扶著,和自己的五太太孟小冬補辦了一場婚禮。
一生傲岸的孟小冬,有了真正的歸宿!
孟小冬(1907-1977),北京宛平人,著名的京劇演員,民國時期有名的“冬皇”,出生于戲曲世家,師從京劇大師余叔巖,是余派的優秀傳人之一。
天生聰慧秀麗,氣質高貴的小冬,一出道就是很多達官貴人、公子王孫心目中的偶像!
混跡黑幫的杜月笙,也是小冬的超級粉絲。他的大半人生,始終圍繞著小冬,尤其是感情世界里,小冬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杜月笙從1925年對孟小冬暗生情愫,之后,他用了20多年的時間,才終于感動了孟小冬!
然而,杜月笙,這個過去在上海灘一擲千金的土皇帝,曾經擁有讓無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財富的男人,并沒有多少家底。
臨終之際,他燒毀了所有欠條,最后只留下寥寥財產。
他的遺產,有兩部分。一部分是他的10萬美金,另一部分是他一直藏在枕底的7萬美金。
孟小冬,這個杜月笙用了自己的后半生一直去愛的女人,最后分得大約2萬美金的遺產。
孟小冬的一生,坎坷不平!在這個人情冷漠,動蕩不安的社會,風風雨雨中,始終只有杜月笙欣賞她,相伴她。
孟小冬拿走了杜月笙戴了多年的一條金表鏈,作為最后的念想,離開了四分五裂的杜公館!
煢居香港,深居簡出
雖然在杜月笙臨死前,一再囑咐孩子們要好好照顧沒有子嗣的孟小冬,但杜月笙死后,大家也就各奔東西了。
杜夫人姚玉蘭奉柩臺灣,葬杜月笙于汐止。孟小冬則留在了香港。
同年11月,孟小冬搬離堅尼地臺18號的杜宅,遷入銅鑼灣使館大廈,從此深居簡出。
孟小冬和梅蘭芳,孟小冬和杜月笙,這樣的兩段戀情一直為人們所關注,但她自己從沒說過她的感情。
在香港,她一直是一個人,只有三只狗陪著她。
她不喝酒,但她給自己三個愛犬分別起了三個好聽的酒的名字:布蘭迪、香檳、威士忌!
平時的她也不喜化妝,一身布旗袍,平底鞋,略白的頭發,在腦后挽著個沒有生氣的髻。
誰都無法相信,這個樸素的普通老太太,就是當年紅級一世,令無數人追捧的“冬皇”!
她偶爾興起,會唱幾句。但更多的時候,她是一個人坐在一棵老樹下,看著不遠處三只狗在布滿陽光的草坪上嬉鬧,靜靜地發呆,沒有人知道她在想些什么。
有的時候,孟小冬也會邀請一些朋友來家里,打幾圈麻將,說說笑話,也讓家里熱鬧熱鬧。
是的,在香港平淡的日子里,孟小冬打打麻將、遛狗、看電視、練習太極拳,就是,就是不唱戲!
當年,香港“麗的呼聲”曾以十萬港元,請她錄音,她拒絕。也有很多人,希望她能夠登臺演出,她拒絕。
新大陸成立后,周總理曾委派章士釗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說服她回歸,也遭到了孟小冬的婉拒!
當時的孟小冬,即便不再很富裕,卻仍然一身傲骨!
那個年代的年輕女子,出來唱戲是可以的。但嫁了人便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再拋頭露面對丈夫而言,是不大體面。
為了杜月笙對她的情意,孟小冬從此再也沒有在眾人面前唱過戲!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唱戲也是如此,沒有了知音,再唱有什么意義?!
1956年,梅蘭芳帶團去日本,途徑香港,梅蘭芳乘車到孟小冬的住宅看望她。這是梅蘭芳與孟小冬于1927年分手后的首次會面,也是他們此生的最后一次見面!
和大畫家張大千的友誼
著名的畫家張大千,平生也是京劇愛好者。1951年,一襲長衫的張大千從國外回到香港,特意到使館大廈拜會孟小冬。
據說那一天,因孟小冬誠心禮佛,曾向張大千求畫佛像一張。
同時,她也答應張大千的要求,由王瑞芝操琴,破例唱了一段拿手好戲,并灌成了錄音帶,贈送給張大千,還與與會10人合影留念。
到了1962年,香港大會堂落成。5月,在香港博物館主辦“張大千畫展”。張大千再次到回香港,百忙中的張大千專程到摩登臺,拜訪好友孟小冬。
可是,時隔10年,再度聚餐,再度合影,聽曲的張大千的胡須,早已不復當年的烏黑。而唱曲的孟小冬,早就是白發依稀,滄桑尤存!
歲月,無情啊!
晚年的孟小冬,何以為生?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繼承了2萬美元。在那個年代,2萬美金已經不算少,夠孟小冬一人花銷很久了。
當初,一生傲骨的孟小冬,在結束和前夫梅蘭芳的婚姻之后,意識到不管如何,女人都是要有自己的事業的。
于是,她再次拜師學藝,苦練基本功,終于成就了一代京劇大師!
唱戲這些年,又是京劇名角,孟小冬手里肯定有不少的積蓄!至于有多少,這個誰也無法知道準確的數字。
后來,一生酷愛京劇的孟小冬,把重心都放在教育京劇上。
不過,孟小冬對弟子的選擇很挑剔!收徒的原則和她的師傅余叔巖一樣,必須是肯吃苦又肯為藝術獻身的人。
她對教授弟子更有非常高的要求,極為嚴格認真。因此,她門下好幾位京劇大師,都成為了港臺兩地的名角!
那一年的春天,在香港菽園嚴欣祺府上,由孫養農舉香,孟小冬正式收錢培榮、趙培鑫、吳必彰為徒,15年間得學余派名劇12出!
因為學生錢培榮經商,常往來日本,孟小冬特別允許他在教學時錄音,以便他在出差中繼續練習。當然,這些錄音,最后成了孟氏傳承余派戲曲的珍貴文獻!
學習藝術,不管是現在,還是過去,都是個很費錢的事。何況在那個時期的香港,也許很多人還食不裹腹,衣不遮體。
所以,學習京劇,尤其是拜著名的孟小冬為老師,絕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作為老師的她的收入,也是比較高的。
因此,在沒有杜月笙的日子里,低調的孟小冬,在金錢上是不需要特別發愁的!
實際上,孟小冬的晚年生活也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奢侈,她多數時間深居簡出,花銷也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高。
移居臺灣,一代名伶香消玉殞。
再后來,孟小冬收到了四姨太姚玉蘭的邀請,離開了香港,來到了臺北。
姚玉蘭,也是京劇愛好者,和孟小冬是結拜姐妹,感情很好。
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最終能走在一起,這個四太太姚玉蘭制造了很多機會,幫了很多忙。這份感情,是和其他幾個姨太太,不能比擬的。
1967年,孟小冬帶著她的三只愛犬,乘安慶輪來到臺灣。
當年9月12日下午1時半,孟小冬所坐輪船抵達基隆第二碼頭。孟小冬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在臺北安東街,還迎來了一場小型的記者招待會。
那天的孟小冬,一襲絳色旗袍,一件灰色黑邊毛衣搭在外面,一副深色的墨鏡架邊,一對精致的珍珠耳環。
在朋友的陪同下,孟小冬微笑地回答了記者的提問。有問必答,并表明因“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我不會再演出了。”
此言一出,再次驚訝一片!有人惋惜地說:余派雅歌,廣陵散已將成絕調。
由于孟小冬的名氣很大,再加上當時臺灣流行京劇藝術,許多人還是想請她出來唱戲教戲,但都被她婉拒 。
孟小冬定居臺灣后,沒有正式再收徒弟。
晚年的孟小冬生活的還算幸福,偶爾昔日老友或者杜家子女來看望她,沒事就打打太極拳看看電視,身邊也有許多的朋友陪伴,她平淡地度過了人生最后的10年。
在臺十年,她依舊非常低調。
不接受電視、廣播訪問,不錄音、也未演出。除了遛狗外,她多是窩在家里看電視,偶爾也會打牌。
孟小冬在臺灣的生活,主要是由姚玉蘭的女兒杜美霞照顧。杜美霞與孟小冬感情非常要好,杜美霞病逝前夕曾要求與義母孟小冬葬于一處。
1977年,孟小冬70大壽。親戚好友齊聚一堂,給孟小冬過了一個極為熱鬧的生日。
孟小冬非常高興,還清唱了幾句戲詞,可能是受累了,加上她一直有肺氣腫,生日后,她咳嗽一日比一日重。
到了五月二十五日晚上,一陣劇烈哮喘以后,孟小冬把頭一低,人就昏迷過去了。
家人立刻送她去醫院,經醫生剖開喉管,把痰吸出,但是孟小冬仍昏迷不醒!
二十六日午夜,孟小冬因肺氣腫和心臟病并發癥去世,享年70歲,一代名伶香消玉殞!
和孟小冬告別的時候,臺灣各界名流雅士、學生民眾數千人,自發前往孟小冬靈前追悼行禮!
最后,他們把孟小冬葬在臺北山佳佛教公墓。兩旁植桂花數叢,馨香常縈,這個是她生前親自為自己挑選的。墓碑上是張大千題的字:“杜母孟太夫人墓”。
多大的繁華到了都是虛空,愿桂花叢中的小冬,安息!
一代名伶,就此別過真如紅樓夢里所說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宴席。
杜公英雄也
梅孟分離,現在文章多將責任歸梅,感覺有些不靠譜。舊時戲人不過是社會的玩物,杜權傾一方靠的可不是行善。孟是女人且有姿色,什么時候都難免讓人垂涎,有說梅曾收到子彈威脅,舍色保命應該很正常,結果應該是最真實的答案。
陸小曼的照片發這里小編
第四張照片不是陸小曼嗎?
福芝芳有遠見,孟小冬如果進門,就沒有福芝芳的好日子。孟小冬也有個性,離開梅蘭芳,嫁給杜月笙,還和其妻妾們子女們關系很好,說明人跟聰敏。
勝留大陸遠也,有尊嚴,佩服佩服。
人是物非,滄桑依舊啊。
讀小刀文,解惑世事蒼桑。每篇都寫的細膩入微,可惜時間不夠,只能以后慢慢閱讀。[捂臉][捂臉]
和梅先生是47年分開的吧?